腦霧、抑鬱和疲勞,他們懷疑自己患上Long Covid

告別刀割般的喉嚨疼痛,Kimmy康復過來,生活卻翻天覆地。今年1月,她搬到悉尼後感染Omicron。發病過程跟其他人大同小異,病毒來得快,去得快,她痊癒後,卻在兩三個星期後感到很重的疲累。她看着政府和各大媒體對Long Covid(Covid-19長期影響,又稱「長新冠」)的報導,「我覺得有機會是後遺症。」

逐漸,她集中力下降、記憶力減退,「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無法回到感染Covid之前的生活作息,你被逼自己換方式去適應它。」她以往應對抑鬱情緒的步伐被病毒打亂,情緒也比以往更容易燃點了,有時根本不用生氣的事,「像點一把火,幾小時後才平復到。」

悉尼的雨季加深她的憂鬱。不久,她辭去兼職工作,跟男朋友分手。

Covid病毒橫行兩年半,各地醫學專家對康復者進行追蹤研究,試圖找出Covid後遺症的成因和治療方式。截至目前,他們總結逾50項Long Covid徵狀,分佈在康復者的不同器官,程度有輕有重。

病毒轉而以一種更難洞察的方式,蟄伏在康復者身體裏。弔詭的是,儘管能夠感受到身體與感染前大為不同,他們卻無法透過診斷確定自己是Long Covid患者。有康復者經歷嚴重疲勞,無法獨自上街;有人感染後抑鬱狀況加劇;有人焦慮至夜不能寐;也有人懷疑自己有「腦霧」,怕因此在職場被標籤、被看輕。

Long Covid徵狀到底是病毒影響,抑或心理作用?徵狀何時會減退、能否被根治?他們唯一能肯定的,是徵狀徹底改變了生活。

康復後的羅小姐戴住口罩,每天從尖沙咀碼頭走約3公里到黃埔,再折返,從最初2小時勉強走完全程,最後加速至1小時。
康復後的羅小姐戴住口罩,每天從尖沙咀碼頭走約3公里到黃埔,再折返,從最初2小時勉強走完全程,最後加速至1小時。

「肺穿了一個洞」

康復後,59歲的羅小姐戴住口罩艱難地呼吸,每天從尖沙咀碼頭走約3公里到黃埔,折返,迎着海風走了3、4個月。每天走遠一點、再遠一點,從最初2小時勉強走完全程,最後加速至1小時。

她覺得自己好起來了。癒後第一次跟朋友晚上去游泳,她卻不住喘氣,沒法游出浮台,「肺好像穿了一個洞......像氣球一樣,怎樣充氣也是在漏氣。」

2020年,羅小姐的老公患上Covid-19,她不久亦確診,輾轉在醫院留醫。出院後,她失去味覺、嗅覺,「除了食飯、去廁所,我就睡在床上,整個人是沒氣沒力的。」有時她想做家務,「吸塵機也拿不起,你叫我站着什麼都不做,5分鐘,我也不行。」她坐着休息看電視亦覺得沒力,躺着才覺呼吸順暢,情況維持一個多月,「好虛弱,我支撐不到自己的身體,不敢一個人出街,我兩隻腳是沒有力的。」

有次她險些要送院,「突然之間虛脫,迷迷糊糊,呼吸很困難。」她說,「好像跟死亡很接近,很怕……那一刻才發現,原來氧氣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Long Covid徵狀包括乏力、呼吸急促或困難;記憶力、注意力或睡眠問題;持續咳嗽、胸痛、說話困難、肌肉痛、喪失嗅覺或味覺;抑鬱或焦慮,以及發熱等。Long Covid通常會在Covid-19發病後3個月內發生,徵狀和影響持續至少兩個月,並無法以其他診斷作解釋;徵狀會隨時間而改善。

人們對Long Covid的所知有限。世衞解釋,所有Covid-19患者都有可能有後遺影響,研究表明,約10%至20%患者會出現相關持續徵狀。另外,感染Covid-19時屬輕症或重症與受Long Covid影響的可能性並沒有線性關聯,而接種疫苗普遍被認為可以預防患上Covid-19,從而避免Long Covid。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609-hongkong-taiwan-long-covid/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