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藝術 有「營」展覽識食

舌尖上的藝術 有「營」展覽識食

(綜合報道)香港有美食天堂的美譽,生活在這兒的小朋友很幸福,他們當中大部分都不愁衣食,還可以有權選擇食物。可是反觀世界有些地方,糧食短缺,不少人想求溫飽也不能。即使在香港,仍有些人過食不裹腹的日子,所以Elsie常常提醒子女,要懂得珍惜所有,別要浪費食物。 Elsie早前跟家人欣賞藝術家劉掬色舉辦的《我們吃,其實我們在吃甚麼呢?》展覽,就是探討「食」這題目。展覽展出板畫、裝置藝術等作品,可堪玩味,也令人反思「我們在吃甚麼」,同時明白世上有些人飽受飢餓煎熬,Elsie覺得展覽很適合一家大細欣賞。 劉老師是本地殿堂級藝術家,早年多作傳統版畫,後來也利用現代科技產品創作,例如柯式印刷機、傳真機、影印機、數碼打印機,手法多變。她也替雜誌畫插畫,作藝術試驗。劉老師的作品獲不少機構收藏,包括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加拿大安大略美術學院、香港美術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及三藩市的辦公室等。 去年Elsie去過澳門,觀賞劉老師另一個展覽《改善生存的十項建議》時,有幸認識她本人。今次Elsie也趁機聯絡劉老師,談談這個展覽。上次的澳門個人展,題目圍繞衣、食、住、行、眼、耳、口、鼻、身、心,反思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形式,劉老師形容像一本書的目錄。今次的香港展覽便深入其中一題目--食,並表達她「食的哲學」,就是「簡單有營,自耕有益。哀矜勿喜,仁心仁食」。 提出簡單有營,自耕有益,是源於劉老師留意到香港兩個飲食問題。一是處理方法不妥當,調味太濃,味精太多;第二是食材差劣。「內地的土地含有重金屬,因為埋了電芯等東西,種出來的蔬果自然受污染。吃這些食物等於把毒素吃進肚裏。」 劉老師指,她認識一些朋友,因為買不到安全的食物,實行自行耕種,在天台開墾耕地。 加工食品、黑心食品、基因改造食品等等,都是現代人關注的食物健康問題,展覽令人思考現狀,不過一點也不沉悶,反而相當有趣。比如,場內一幅畫繪畫了紅色四邊形,頂一雙眼睛,乍看像蟹,可是也像番茄,耐人尋味。現實裏,一些農作物正正移植了動物基因,增加特性如耐寒、耐旱,變成四不像。 記得Elsie兒子當時看到這幅畫後,即想到動畫《美食風球》,故事中的發明家發明食物複製機,結果弄巧反拙,引起災難。Elsie很高興,這些藝術品可以啟發到兒子的聯想、思考。同時又覺得,正因為食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所以不論大人或小朋友,都特別容易投入展覽之中。 此外,展場也有一座燈箱很引人注目。燈箱畫了四十二個碗,分成七行,每行六個碗;每個碗寫了i、m、a、g、n或e,幾乎拼出七個字母的Imagine,但就是欠一個字母。聽劉老師講,有趣背後原來意義深遠。「現時全世界有七分一人挨餓,少了那個字母代表沒東西吃的七分一人,他們的碗被拿走了;只欠一個碗,便可達成《Imagine》的世界。」 她解釋,《Imagine》是一種象徵,眾所周知,這首歌由已故歌手John Lennon所作,表達對無分彼此的大同世界的期盼。劉老師想提醒大家要哀矜勿喜,仁心仁食。「我們不用餓肚子,應該懷有憐憫的心,哀矜勿喜;亦要仁心仁食,對食物有心,不浪費。」 另外,一些作品則表現了食物的真善美,例如兩幅畫《茄子在水舞》,簡單幾筆勾勒出茄子外貌,遠觀與其他顏色舞動,繽紛悅目。劉老師認為食是天賜福利,吃了美食令人心情愉快,每個人應懂得感恩,感謝天地賜予我們糧食。 劉老師最後同Elsie講,她希望大家看了展覽後關心自己,不但指身體,還包括心靈。「為甚麼有些人會讓其他人吃劣質食物,吃DDT(殺蟲劑)、除草劑、重金屬?這是心靈問題,需要正視。我們的心靈需要『修理』。」劉老師說今次展覽只是序幕,她將會繼續在不同地方舉辦其他展覽。 「我有很多題目可以發揮,衣、食、住、行只做了食,還有眼、耳、口、鼻、身、心。」她笑言這是「to be continued」。 《我們吃,其實我們在吃甚麼呢?》展覽已經開始,家長可在即日起至六月二十六日,下午二時至七時(周六日照常開放),到上環太平山街的夏至畫廊HAJI Gallery參觀。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