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新畫說金庸

董培新畫說金庸

(綜合報道)董培新這個名字,對上世紀六、 七十年代讀者來說絕不陌生--他曾任電影公司美術主任,為陳寶珠、曾江等紅星設計造型,又先後在香港多份報章連載《波士周時威》的漫畫,更是倪匡、古龍小說的插圖師。自2005年起,在金庸首肯下,他開始以國畫呈現小說中的武俠世界,繪畫共一百七十幅畫作,最近還將部分輯錄成書並在香港展出,與新知舊雨畫說金庸。 訪問當日,董培新頭戴鴨舌帽,一身素色打扮,初會筆者這名報業後輩,全沒半點架子。他先耐心地介紹每幅畫作背後的故事,「這是《天龍八部》中,剛學懂『凌波微步』的段譽與假扮成西夏武士的慕容復,於農舍磨坊內比武的場面。當其時兩人鬥得難分難解,而王語嫣則是焦急地待在茅草上觀望……」他憶述,自己從1957年由廣州移居到香港,首次從收音機上聽到《書劍恩仇錄》的廣播,就已經與金庸小說結下不解之緣。後來他先後當起電影公司美術主任、插圖師、漫畫家……直至作畫四十多年後的2005年,終於提起畫筆,繪製了一幅「小龍女與楊過於古墓」的場景畫,寄給金庸,得到難能可貴的一句「放心去畫吧!」,方才開始一系列的創作,至今共畫了一百七十幅。「最久試過一幅畫上三個月,亦有以寬長十二呎的宣紙繪製而成的作品,每幅都在我心內醞釀多時,創作過程充滿挑戰。」 確實,從董培新解讀每張畫的用色、構圖、故事背景以至各人物流露的神情,可以看出他揮筆前的深思以及對創作的熱忱。「我繪畫這系列國畫,一方面是自己真的很喜歡金庸小說的武俠情節及對人性、人生處世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基於以往曾經擔任電影美術指導,對光影、美學有所研究,但綜觀過去大部分電影、電視作品,均拍不出金庸故事的核心,就連最基本的人物造型也形神欠奉,遑論場景處理無法達至書中營造的意境,於是給了我很大的發揮空間,將讀後感以國畫呈現出來。」他續指,其實很多讀者看過金庸小說,內心都會對當中描繪的人物和場景產生遐想,而他則是進一步將之形象化。「不過曾有觀眾反映:『你很殘忍!將我腦內的想像洗清光,換上了你繪畫的場面……』,這番回應雖然是婉轉的讚美,卻推使我在往後的創作上,更眼細節,務求可以貼近原著。」 然而,背負「金庸首肯」的責任,加上讀者們的期望,董培新在創作時會否感覺壓力重重?「不得不說,我是個很幸運的人,從事創作以來,沒一個上司曾告誡我要怎樣畫,而金庸幾乎也沒給過甚麼意見。」他以繪畫以外,另一熱愛的嗜好--射箭,來進行比喻。「兩者都一樣,是很玄妙的。它們講求的並非單是眼界或是其他技術上的條件,而是心理素質。你要同時很專注,又要很放鬆,例如畫一條直,假如小心翼翼,最後多數畫歪,必須依靠意識來做,當然信心和實力基礎同樣重要,但正如人生很多事,要成功,其實得順其自然。」 目前已經移居溫哥華二十多年的他,享受當下每個創作過程,更謙稱自己「很懶散」,不會天天畫,但構思還是會有,「未來將繼續研習國畫,一邊發掘更多金庸小說內的場景,一邊以生活為題進行創作,但仍會以畫人為主,因為人是最美的,比起山水、花草等帶來更多互動,有機會的話我還想配上自行創作的宋詞,不過最大問題是宋詞有時過分傷春悲秋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