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媽媽 激發幼兒學習動機

【晴報專訊】三年來,安徒生會教導小學家長說故事的技巧,本年更首次把計劃延伸至幼稚園,培訓幼師及家長為該校學生說故事。參與的媽媽在學校義務說故事後,驚覺自己的孩子學習動機大增,對周遭事物主動觀察和發問,亦變得聽話受教。培訓導師和校長均認為,父母從孩子學前開始親子伴讀,比小學更有空間更得心應手。 四位媽媽,有的拿起繪本圖書,有的拿着自製的道具,向着一班幼稚園學生繪形繪聲地說故事。故事內容講述小豬不甘於做自己,想當體型龐大、威風凜凜的動物,引起種種笑話,最後帶出欣賞自己的可貴。小豬扮大象時,故事媽媽們刻意把左手疊在右手臂上,以伸直的右手作大象的鼻子,同學們爭相模仿。就在這時,其中一位媽媽暗暗把手中的道具——小豬的鼻子上加上一條銀色的長鼻子,這樣小豬一下子變成大象,同學們又看又玩,十分投入。 引發無窮想像 比學生更投入更興奮的卻是四位媽媽,她們不約而同說:「說故事很好玩啊!」Emply有一名就讀低班的女兒,她每晚都會陪伴女兒閱讀故事,卻發現原來演繹故事可以如此深和廣,她說:「從前拿起圖書便直接說內容,沒想到女兒對封面如此享受,看封面猜想書中內容,他們看的角度往往與成人不同。」像《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Emply說女兒把毛毛蟲想像成色彩繽紛、肚滿腸肥的蚯蚓,在樹上作蛹,蛻變成蝴蝶,「原本15分鐘便看完的書變成45分鐘,想像力很豐富。」 閱讀多了,Emply發現女兒對事物變得細心,走在街上會望天看地,說找樹上的蛹和蝴蝶。育有一對子女的Emily,同樣說就讀低班的大仔變得主動多了,從前不愛收拾玩具,但聽故事後卻願意跟書中角色一樣把東西收拾整齊,令她大感意外。 主動收拾玩具 Stelly更發現,就讀預備班的兒子也變得愛發問:「從前只有我問他東西的形狀,現在倒過來他拿起東西便問我是甚麼形狀。」因為生動的表達方式,和母親那種親子之間獨有的觸覺,孩子們更能找尋到閱讀的樂趣。 透過故事學品德 說起電玩遊戲,四位媽媽滔滔不絕。女兒就讀幼兒班的Kammi說:「孩子一定會玩的,也不明白為何爸爸也經常玩。」她們都承認現今的孩子物質豐富,自尊心強,不容易教導,代入故事角色,容易讓他們把抽象的行為具體化,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幼稚園/幼兒園校長陳安欣說:「現在的孩子兄弟姊妹少,多與成人相處,自我中心很強,所以透過故事教導社交和品德很重要。」 首次在幼稚園培訓家長說故事,安徒生會訓練及發展督導黃芓程發現,幼兒愛模仿,也沒有考試壓力,比小學時才伴讀成效更好。 撰文:Lydia (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L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