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是什麼? 跨性別者的難處有哪些?我的孩子是跨性別者,我該怎麼做?

在談論多元性別時,常提到「 LGBTQ+ 」族群,其中字母「T」指的便是「跨性別者 Transgender」。雖然在這日益重視性別平權的社會,越來越多人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也不再受到男性、女性二元性別的限制,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跨性別」嗎?他們可能面臨什麼樣的困難?在台灣的處境又是如何呢?

在談論多元性別時,常提到「 LGBTQ+ 」族群,其中字母「T」指的便是「跨性別者 Transgender」。(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在談論多元性別時,常提到「 LGBTQ+ 」族群,其中字母「T」指的便是「跨性別者 Transgender」。(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跨性別的定義?

由於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有許多不同面貌,在醫學、社會學、性別研究等領域的定義也可能有些微差距。一般認為,跨性別是指自我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行政院多元性別權益保障種子訓練教材提及,跨性別更嚴謹的定義是「跨越或超出社會所定義的性別分類,而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與性別表現,與他們出生時被認定的性別不一致」。凡是不受限於主流社會的二元性別分類,便屬於跨性別的範疇。

跨性別族群的類別?

根據跨性別族群的認同或行為,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幾類:

  • 變性者:透過行為表現、穿著打扮、荷爾蒙治療、手術等方式,讓生理性別與自己的性別認同趨於一致。

  • 扮裝者:不一定會排斥自己的原生性別,但有時會穿著與生理性別相反的服裝,突破原本的性別框架。

  • 非二元性別者/性別酷兒:性別認同不完全屬於男性或女性,可能具備兩者或以上的性別、認為自己沒有性別、在兩者或以上的性別認同之間流動等情形,即是非二元性別者。

  • 雙性人:依據聯合國介紹,雙性人生來的性別特徵既不符合男性、也不符合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對立概念。雙性人的特徵可能在出生時就可辨識,但也可能在進入青春期後才逐漸顯現。

但隨著不同人的性別認同差異,跨性別的種類也不一定會受到框架限制,仍存在許多可能與變化。

跨性別者的難處?

在跨性別者的日常生活中,常因為與眾不同的外貌或行為,面臨來自各方的質疑。台灣伴侶權益聯盟2020跨性別問卷調查中,超過一半的跨性別者曾經因為害怕旁人眼光,有「不敢上廁所」的經驗,而選擇憋尿或使用無障礙廁所。此外,在需要就醫或行政等服務時,跨性別者也可能害怕揭露自己的性別認同後,得到不友善的眼光,因此不敢使用資源。

調查顯示,將近六成的跨性別者在國中前就對性別認同產生質疑,然而在這個關鍵階段,卻有47%的人在校園遭受過不友善對待。其中同學的言語騷擾、霸凌與排擠占超過七成,師長在公開場合的非善意言論也有接近五成。雖然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超過十年,但校園場域在性別教育仍有進步空間。

另外,在職場也有近四成的跨性別者曾遭受歧視或罷凌。雖然受害者可以選擇申訴,但許多人認為申訴並無法換取友善的職場環境,因此選擇保持沈默。

家庭照理來說應該是人們的避風港,但跨性別者在向家庭坦承性別認同,或是在跨性別者未能表現出與其生理性別相同的特徵時,便容易與家人發生衝突。問卷指出,有六成的跨性別者曾經遭遇原生家庭的不友善對待,其中以言語暴力占將近95%為大宗,並且有48%曾接受強行矯正行為(包含輔導、就醫等),顯現原生家庭對跨性別者的接納依然相當有限。

跨性別者在台灣法律的地位

在台灣若要變更性別,除了要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診斷證明,還需要將全套性器官摘除,並且該醫療行為不受全民健康保險的給付。但日前一名跨性別者成功「免術換證」,也就是在沒有手術的情況下,成功將身分證更換了性別,引發熱烈討論。

另一名跨性別者吳宇萱赴戶政事務所申請性別由男變女遭拒而興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後認定,戶籍法有關性別認定的立法不作為牴觸憲法,目前裁定停止訴訟程序,聲請憲法解釋。

為何需要「免術換證」?根據台灣伴侶聯盟的調查,有88%的跨性別者尚未接受手術,當中52%認為手術費用太過昂貴,同時有三成左右的跨性別者質疑手術的安全性與必要性。因此部分跨性別群體呼籲政府取消強制手術,並將手術費用納入健保給付,期望保障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完整性,同時減輕經濟負擔。

延伸閱讀》台灣首例!申請免變性手術換證勝訴 跨性別者赴戶政成功改性別

身邊有跨性別者,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當生活周遭有跨性別者,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但撇除他們的性別認同,本質上的跨性別者其實與一般人無異,並不需要預設任何立場,而是試著抱持理解並尊重的態度。若不知道如何稱呼跨性別者時,可以禮貌性詢問對方習慣如何被稱呼。身邊如果有跨性別朋友,也不妨多支持性別友善的建設(宿舍、廁所等),表達對性別議題的支持。

孩子是跨性別者 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若遇到孩子是跨性別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或給予孩子幫助。根據香港跨性別資源中心提出的「跨性別家長手冊」建議,當家長得知孩子是跨性別者,比起責罵或勉強自己立刻接納,可以試著與子女溝通,建立信賴並了解其處境及狀況,再一同尋找合適的協助及出路。

許多人可能擔心自己對LGBTQ+社群知識不足,在對話過程中造成對方不適,不過人非聖賢,有不了解的議題並不是錯誤。此時我們應該在與跨性別者相處過程中,學習互相了解,並多傾聽他們的聲音,一同打造性別友善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