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新型心臟起搏器如藥丸大小 術後風險大大降低?

訪問:心臟科專科醫生鄧勁勳


相信大家都對「心臟起搏器」略有耳聞,當病人出現心跳過慢的情況,起搏器就會發出電脈衝,令心跳回復正常。而隨著科技進步,植入式心臟起搏器的手術風險已大大降低,更有可分為傳統的經靜脈心臟起搏器 (下稱傳統起搏器)和較新型的無導線心臟起搏器(下稱無導線起搏器)。


傳統起搏器歷史悠久 唯術後仍需注意傷口感染

傳統起搏器歷史較悠久。植入時需局部麻醉,手術需時約1至2小時,術後需觀察約兩星期。植入過程如下:

  • 於病人左胸口開約5cm的切口

  • 找出血管靜脈,放入導線,將其送至心臟

  • 連接導線和脈衝產生器,並設定裝置

  • 將脈衝產生器放入體內,通常是肩膀位置

  • 測試起搏器運作正常後,縫合切口

傳統起搏器的歷史較悠久,一般而言,電量亦可維持十幾年。唯術後唯注意電線移位、傷口感染等風險。據統計,約1%的病人有機會出現傷口感染的情況。在較嚴重情況,病人需再進行手術移除已植入的起搏器,甚至植皮。


無導線起搏器大小如藥丸 術後翌日即可拆線 

無導線起搏器是醫學的突破,植入時同樣需局部麻醉,手術需時約半小時。植入過程卻傳統有點不同:

  • 在病人大腿位置的血管,放入導管

  • 導管會把無導線起搏器送到心室,並固定在心室壁上

  • 測試起搏器運作正常後,就可移除導管

無導線起搏器已經發展至第二代,可針對房室傳導阻滯的病人。而對比傳統起搏器,它也有不少優勝之處。它的手術時間較短,切口較小。體積上亦比傳統起搏器細九成,尤如一顆藥丸,卻已包含了脈衝產生器、電極和電池。

相比傳統起搏器,無導線起搏器沒有電線、傷口較小的特質,能大大減低傷口及電線感染的風險。病人在手術翌日便可以拆線,傷口數天就癒合,而傳統的則需兩星期左右。

雖然無導線起搏器的好處不少,唯仍有注意事項。術後病人應小心護理大腿傷口,避免濕水,防止感染。它的起搏模式較少,並非適用於所有病人。病人需與醫生商討自己的情況,再決定應該植入哪種起搏器。


心臟起搏器迷思 術後可過機場安檢?

安裝心臟起搏器後會有生活上的限制嗎?過了手術的監察期後,日常活動、運動方面也沒有太大限制,可以安心進行。

至於是否可以接受MRI掃描,醫生指,傳統的心臟起搏器需視乎型號,但植入較新型的心臟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也可接受MRI掃描。

不少人也疑問過機場安檢會否有限制,醫生表示,安裝起搏器後,可以經過機場的金屬探測器。但病人應避免觸碰檢測儀器的金屬面,以及不要停留在安檢拱門。如有需要,病人可事先向職員出示「起搏器植入卡」,以安排其他檢查方法。


2015年首個無導線起搏器 5年後出第二代

無導線起搏器這項突破,其實已有約七年歷史。早在於2015年,第一個無導線起搏器已被成功植入。新一代無導線起搏器亦於2020年植入第一個病人體內,大大改善生活。

醫生分享,他曾經有一名70多歲的男病人,植入傳統心臟起搏器後出現感染,持續發燒,需再進行手術,移除起搏器和電線。康復後,醫生建議他改為植入無導線起搏器。由於術後感染較低,病人手術十分順利,沒有感染,術後亦大大改善其生活質素。



鄧醫生介紹心臟起搏器種類,現時新型起搏器小如藥丸。



鄧醫生解答有關心臟起搏器迷思,術後生活限制少。



鄧醫生分享過往經驗,指新型起搏器大大改善病人的生活素質。


立即預約心臟科專科醫生 


密切留意8杯水 Meditorial 動向!立即CLS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Powered by Merc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