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一個發明了打邊爐?

香港人,有誰不愛打邊爐?各家各戶食法不同,愛用的食材、湯底都各有特色。萬千變化,亦是打邊爐的吸引之處。話時話,如此人間美味,又是誰發明的呢?

本來是一種儀式


據說火鍋最初出現於商周時代,當時在舉辦祭祀或慶典時,就會舉行一種名為「擊鐘列鼎」的儀式。由於古時的大戶人家人數多,開飯前就會以敲鐘示意家中眾人儀式開始。然後眾人會圍在大鼎周圍,將牛、羊等食材列出來,放在鼎裡,然後在鼎的底部生火。食材煮熟後,家族各人便一起分享。以一鍋時間,準備多人份量的食物,既展現奢華氣派,又省時方便。


到了秦漢時期,將食材放入沸水中煮熟成為一種日常煮食方法。加上後來演變出可以同時享受不同湯底的「鴛鴦鍋」,又開始以各式食材入饌、佐料,火鍋的形式越來越豐富。隨時代變化,火鍋便漸漸成為貴族、民間、以至宮廷都愛的菜式。

「打邊爐」又是怎樣來的?

廣州人會稱火鍋為「打邊爐」。這個有趣的名字,有說是因為當人把食物放進湯中,左右涮,看起來像是在「打」鍋具一樣。而「邊爐」,則是形容食客在爐的旁邊,一邊「打」一邊吃的情景。想起來,這個「打」比「烚下烚下」好像還要傳神。

無論是三五成群,還是一人一鍋,打邊爐也是充滿美好回憶的活動。這個冬天,我們一起圍爐吧!

撰文:獨行女子 @itsmenml
圖片: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