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視像診症成趨勢 公私院醫生拆解非所有專科適用 醫管局3月底推送藥服務│診症教學

視像會診有助不同專科的醫生緊密溝通。(醫管局提供)
視像會診有助不同專科的醫生緊密溝通。(醫管局提供)

疫情期間,醫院管理局及私營醫療機構均應用「視像診症」(Telemedicine),減低確診者外出的傳播風險。隨著疫情漸緩,公私營醫療機構,特別是醫管局均開始著手「視像醫療」(Telehealth)的未來運用。但醫管局指,視像技術應用於醫生診症上須小心推行,暫不會大規模推展,認為現階段投放在臨床心理學家等專職醫療服務,更成熟適合。有資深醫生解釋,醫生視像診症仍有問題未解決,理解有醫生會對此擔憂,而部分專科如精神科、兒科等較適用。

新冠疫情成為本港遙距醫療發展的契機。(醫管局提供)
新冠疫情成為本港遙距醫療發展的契機。(醫管局提供)

陳太去年 11 月染疫,由於正懷孕,不想離家,但「好辛苦,想睇吓醫生」,故通過視像求診。她使用醫管局的「HA GO」應用程式預約,第二天早上獲排期,「都幾快」、「到差唔多時間,就有人打來 confirm 資料、教我,make sure 我識得用 HA GO。」

她指過程與平常面對面診症相差不大,「但就要靠我自己講佢聽(徵狀)。」陳太說過程流暢,形容是「超級滿意」、「意外地好」,笑言「初頭諗住政府(公營)啲嘢流流哋」。她說最滿意的,是醫生知道她懷孕,隔兩天後再主動致電她,「話知道我懷孕,想 follow(跟進)吓情況如何…覺得好體貼。」

遙距診症的應用,疫情間大幅增加。然而,隨著疫情和緩,「新冠專用」的視像診症預期亦會逐步減少,公私營機構要構想的,是在此基礎上,如何再推展服務。根據醫管局向《Yahoo 新聞》提供的數字,由 2022 年 4 月至 2023 年 1 月間,撇除為新冠確診人士提供的遙距診症服務,公立醫院便提供了約 80000 多人次的遙距醫療服務。

對上一次醫管局公布數字,是 2022 年 10 月。當時醫管局表示,在過去兩年間,各項遙距服務,包括醫生診症、專職醫療服務等,服務量總和約 45000 人次。可見,近年醫管局的確有意發展視像醫療服務。

視像求診
視像求診

醫管局指疫後視像醫療須重新整合

覆診病人較新症適合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李立業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時,認為疫後的視像醫療須重新整合。他提到醫管局將從四方面發展:住院病人可透過視像技術,諮詢其他專科意見;日間服務可利用視像舉行健康講座,如老人科講座;交通不便的鄉間也可利用視像接受外展護士服務。

至於外界最關注的門診服務,即醫生遙距診症,李立業坦言並非重點,因為「要好小心推行」、「唔同醫生對視像睇法有唔同」,暫時不會有大規模發展。他說,目前較適合應用的,是家庭醫學及內科,「內科本身病人多…係多一啲穩定而需要覆診」,亦提出覆診病人較新症病人適合。

目前醫管局亦有個別聯網,有於部分專科應用視像診症。例如去年 5 月起,港島西聯網家庭醫學專科門診,便與骨科門診試行聯合視像會診,以縮短輪候時間。雖然有個別聯網試行運作,但李立業指,仍要與不同專科個別商討,及考慮病人的意願,「有時將心比心,你等呢個期,都係想見醫生啫」。

護士診所是醫管局其中一個發展遙距診症的項目。(醫管局提供)
護士診所是醫管局其中一個發展遙距診症的項目。(醫管局提供)

李立業指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等已成熟應用

李立業認為,「非醫生診症」的視像醫療,如專職醫療即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士診所等,會比較容易推行。但他亦提到,不同的專職醫療之間,對應用視像的準備程度亦有不同。他舉例指,臨床心理學家的心理諮詢、營養師提供飲食建議、或是職業治療師提供認知障礙症評估之類的服務,在應用視像上比較成熟。而像是物理治療師,一些教導復健動作之類的服務,由於牽涉「要郁」,會較困難。

「醫生最想面對面,溝通又會好啲…如果可以唔使視像,就唔用。」仁安醫院服務質素及訓練部主管、急症科專科醫生何健基表示,同意在不同醫療職系中,醫生對視像治療會較有保留,「(面對面)容易建立互信…唔可以(觸診)檢查,好多不便。」

他以自己工作的仁安醫院為例,該院也有提供視像服務,而較適用的是精神科和兒科,「精神科『傾偈』多,相對上,較少要檢查身體。」至於兒科,他解釋家長可能擔心幼童出入醫院會受感染,可在家診症,對小朋友來說亦較舒服,加上可聯同多位家人一同會診,「有時媽媽唔知(病歷),但可能照顧嘅係公公婆婆,反而會知,可以提供到多啲病歷。」

視像求診
視像求診

資深醫生:未有好大 incentive 去做

何健基說,私營醫療機構主要配合病人要求,因此內科、外科或急症科都可以使用視像診症,但仍建議是覆診才用,「始終接觸式檢查好困難,網絡、畫面解像度都會影響,要先同病人講清楚有咩限制。」

對於經歷疫情後,視像診症似乎成為趨勢,外國也已推行多時,何健基說香港交通方便,「有時好急,搭的士可能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去到(醫院)」,認為香港的地理因素與外國不同,「所以醫生未有好大 incentive,用太多 effort 去做。」

但他同意,視像醫療會「越用越多」,惟必須先解決診症限制,和送藥等物流問題,「如果有啲工具,大家都認可嘅,可以喺另一邊,量度到病人嘅血壓呀、脈博呀、含氧度呀之類,就會放心啲…同埋私隱問題呀、派藥嘅物流問題等等都未解決到。」

仁安醫院服務質素及訓練部主管、急症科專科醫生何健基表示,香港交通方便,醫生亦不會
有太多誘因去使用視像醫療,指視像醫療仍有問題未解決。
仁安醫院服務質素及訓練部主管、急症科專科醫生何健基表示,香港交通方便,醫生亦不會 有太多誘因去使用視像醫療,指視像醫療仍有問題未解決。

李立業:為保障私隱研發一站式系統

醫生診症仍須時整理,但李立業強調,視像醫療仍有很大推行價值,「對醫護來講,其實工作量係無減少。但係都係正面,因為見到病人真係覺得好…例如病人睇病時,家人都想參與」、「家人在外國都得,解說上亦簡單了。」至於科技和物流配合,李立業同意私隱是需要重視的部分,亦承認「ongoing(一直)都有人 hack(駭入)我哋(系統)」,亦因此,醫管局寧可斥資開發一站式的應用程式(HA Go),而不是用既有的第三方軟件,確保病人的私隱獲保障。

醫管局於本年 3 月推出電子病假紙,李立業指亦會在 3 月底推行視像醫療的送藥服務,病人只要付費,便可有人送藥上門,「成個視像 loop(流程)就 complete(完整)咗。」他認為,自從疫情爆發,市民對視像診症的認受性已越見提高,未來可望在「量」與「質」都有提升,「始終對病者來講,視像一定有方便性。」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李立業直言,目前視像醫療不會大規模應用在醫生診症。(受
訪者提供)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李立業直言,目前視像醫療不會大規模應用在醫生診症。(受 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