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補習需求 不單靠學校

(綜合報道)本港學生補習風氣旺盛,有教育專家分析,原因為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家長望子成才,這只解釋到部分事實,實際上本港補習社的功能已經不限於輔導功課,還兼具託兒實務和品牌效應,成為既吸引大眾,又令不少人恐怕自己落伍的消費模式。 研究顯示亞洲補習風氣比歐美旺盛,南韓有百分之八十八的小學生有補習,高中生有六成;本港亦位居前列,有五成四中三生補習,到中六升至七成二,比法國多一倍。 進行這項研究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貝磊,認為本港可以參考芬蘭的做法,加強學校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明白補習並非必需品。這種希望學校發揮好「保底」的想法,脗合部分家長的心意,覺得如果學校照顧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而循循善誘,學生可以不假外求提升成績。有人因此認為補習行業的興旺,反映傳統教育的缺失。 雙職家長靠補習社託兒 不過,單是學校教學質素,不足以全面解釋本港補習成風的現象,原因是當中還牽涉到社會其他特殊條件。 本港有學生自幼稚園階段已經要補習,總不能歸咎於學校教得不好,而是因為部分家長比較緊張,擔心子女「成績差」,進不了好的小學,輸在起跑綫,未能扶搖直上。補習目的不單是要追上別人,而且要追過別人,贏得名校垂青。 以前補習為求及格,現在愈來愈多家長是催谷子女名列前茅。到小學階段,補習社還肩負託兒功能。 本港中產和基層家庭中,不少夫婦都要出外工作,才足以餬口或者享受到自己認為合理的居住和生活水平。以前部分父母因為自己學識不高,不懂得教子女才求助於補習老師,現在就算父母教育水平高,但是兩人都要出外工作,本港又以工作時間長昭著,就算有能力都沒有時間精力督促子女做功課,家中外傭又未必適合,補習社正好用來填補這塊空缺。 這可以解釋補習社在中產屋苑「成行成市」,還有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有家長希望子女「多技傍身」有利升學,亦有家長視為另類託兒所,尤其在暑假更是安排子女每天早午都上興趣班。雖然有不少父母仍在百忙中設法教好孩子,整體而言,家庭教育功能比前衰退,極端例子是連基本禮貌、人生道理和生活技能都交由學校代勞。 名牌效應創造消費市場 到中學階段,補習社又發揮另類功能,導師的「棟篤笑」本領把「沉悶」的課程起死回生,還專門針對公開試模式,提供應試秘笈,最厲害的撒手鐧是預測試題功夫到家。不少名校高材生都有光顧補習社「名師」,純粹因為其模擬試卷「勝人一籌」。 當局取消中五和中七公開試,代之以中六文憑試,推出新的考試範圍,補習社今年起「貼試題」功能大受削弱,卻仍然吸引不少學生報讀,除了因為基本的「救生圈」外,還因為多年來早已經營出與其他消費品一樣的名牌效應,抓緊了消費者「寧枉毋缺」的心理,不只應付需求,還成功創造需求。 不少人覺得社會過分倚靠補習是揠苗助長的歪風,這股風氣卻是現時教育、考試、競爭、就業、家庭等社會形態結合而成的產物。要反璞歸真,提升教學質素固然不可或缺,但是還需要多方面的條件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