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始撰文回應港大學者 指按群組推措施有違原意亦不公平 稱政策非脅迫性質

陳肇始撰文回應港大學者 指按群組推措施有違原意亦不公平 稱政策非脅迫性質

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藥理及藥劑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德光早前撰文,建議政府免去 60 歲以下成人的「疫苗通行證」政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20 日)在《明報》撰文回應,指本港在「動態清零」前提下,「疫苗通行證」仍屬必要措施,指制訂公共衛生政策必須顧及公眾利益及政策效果,又說如果政府從一開始純粹按群組效益個別實施「疫苗通行證」,就會令個別人士繼續觀望,最終令接種率持續低迷,亦對部分已經接種疫苗的市民不公平,「有醫學界人士此時倡議個別年齡群組可自由選擇接種第三劑疫苗,或標籤『疫苗通行證』為脅迫性政策,我恐怕只會減低接種意欲,重新引起市民的疫苗猶豫,實非合適」。

陳肇始說,現時每日確診宗數降到 300 宗以下,社交距離措施放寬,社會亦建立起防疫屏障,陳肇始認為「盡早接種疫苗絕對是當中的關鍵」。陳肇始在文章重申,新冠疫苗安全,亦對預防重症和死亡高度有效,而且有助應對不同的新冠變種病毒株。陳肇始又指,接種疫苗對防止感染有一定效用,可以減低病毒傳播速度,另外接種疫苗加強劑,可以提升可能隨時間減少的保護效能。

陳肇始提出,政府在制訂防疫措施的時候,「不能只着眼對個人益處及風險的平衡,更要考慮為整體社會構建強而有力的防疫屏障,以保護較高風險的人群」。陳肇始認為醫學界專家解說疫苗效益和鼓勵市民接種固然不可或缺,而政府亦有責任根據專家意見推行疫苗接種計劃,她並指「疫苗通行證」是「增加接種誘因」的措施,屬於必要一環。

陳肇始認為,每個接種疫苗的市民都保護了個人自身,有為整體社會防疫作貢獻,而「個別人士可能認為接種疫苗效益較低,令他們接種疫苗的誘因不大,這是典型個人考慮與公眾利益的矛盾。」陳進一步說,如果政府如前述文章的觀點,純粹以不同群組效益實施「疫苗通行證」,個別人士就會持觀望態度,先等待其他人接種,結果令接種率低迷。陳肇始最後說,現時個別群組接種率仍然不足,如果將部分人排除在「疫苗通行證」之外,除了有違政策原意,亦對已接種的市民不公,呼籲市民把握時間盡快接種第三劑疫苗。

高本恩和陳德光 16 日在《明報》發表評論,提倡容許 60 歲以下成人毋須使用「疫苗通行證」。陳德光在 17 日於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解釋,本港今年爆發第五波疫情,現時疫情回落是源於大量人口自然感染,而非靠疫苗;接種疫苗雖可達致預防重症和死亡,但在預防感染方面的效用相當有限,而且成年人在不接種疫苗的情況下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亦相當低,一般成年人不接種疫苗不會對整個社會構成威脅,因此未有充分理據要求他們繼續使用「疫苗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