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呼吸尋覓心靈平靜】 專訪森林嚮導Amanda Yik:現實中我們容許有不同的節奏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安全舒適狀態。三個元素相輔相成的,美國不少醫學研究機構都發現,逾九成的疾病源頭都是來自壓力,它不只會侵害精神健康,還會如同毒藥一樣慢慢透過內分泌與免疫系統,干擾生理正常運作。所以與毒共存,可以說每個人的必修課。哲學家卡繆曾形容生活是五毒俱全,我們應真誠面對自己的心靈,不應作弊與自欺; 在生活洪流中,設法在世界與自己之間保持公平、保持正念。就讓我們一起尋覓心靈良藥,變成更好的人。今期我們找來三位心靈捕手,了解他們如何透過冥想, 或在森林、在海洋中尋得平靜。 

專訪香港森林浴創辦人/森林嚮導 Amanda Yik

停下來的時間更重要

疫情新常態下,不少人回歸郊外,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尋回心靈一片寧謐境地。《環境心理學雜誌》一項研究指出,身處在森林、湖泊或海灘等大自然環境當中,精神能量能夠顯著回復;《斯堪的納維亞森林研究雜誌》一項研究則顯示,相比城市裡的學生,在森林露營的學生,體內的皮質醇水平明顯降低。日本有「森林浴」一詞,如字面意思就是讓自己沐浴在森林的氣氛之中,以健康和快樂為目的去體驗大自然。易琪(Amanda)是香港最早期的森林嚮導之一,在她尚未創辦「香港森林浴」前,全港只有四位嚮導。原本任職法律界的她,最初從外國報導開始認識森林療癒這種自然療法,但當時未曾想過要成為一位嚮導,直至2014年她被確診患上第三期卵巢癌,急速的生活節奏猛然煞停,「因為要持續接受化療、標靶等治療,我的身體開始漸漸變得虛弱、崩壞,情緒波動也很大,感到自己慢慢失去控制。那時我覺得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開始被拉開距離,大家的生活很不同,令我感覺很孤獨。」她開始尋求方法幫助自己,包括瑜伽、靜觀等等,不過這些方法都不適合她,只要一靜下來,她就會開始胡思亂想,「我發現散步、寫作更能幫到我處理情緒,再後來我就認識到森林療癒。」為了更深入了解,隨後她遠赴澳洲修習,接受半年培訓,成為美國自然及森林治療嚮導及計劃協會的森林治療嚮導,她說:「當時我由協會的導師帶領,在香港實習。在森林療癒中,我們都是透過在森林實踐去學習的。各地文化不同,意味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方法』,去建立自己與大自然的連結。」 

Amanda承認,以往自己一直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任何方面都抱持極高的標準,「其實不只個人,整個香港都是如此,整體社會都力臻完美。而大家普遍都信奉這種標準,然後慢慢把自己逼入死胡同。香港的生活環境很狹小,所有的問題都會被放得很大,我們很容易把重點放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要是從城市抽離,便會發現那些生活中的問題根本不如想像中嚴重。」 回到大自然,我們能夠從森林學會縮小自己,認知到我們和世界是平等的,跟其他物種沒有高低之分,人類只是這個世界渺小的一份子,「行山時,我們在乎的是路線;森林療癒時,我們在乎的是停留。我們用感官身體浸泡在這個環境中,不去記起時間流動,不去思考自己要去哪裡。我一直很愛把森林嚮導這角色比喻為按摩師,其實每個人都懂按摩,也知道可以自行按摩,但按摩師能協助你拋開自己,無需用力投入其中。」森林中,總是有新事物在等待。多年來,Amanda帶領過不少參加者離開城市到森林去,當中有社工轉介參加的學生,也有95歲還龍精虎猛的老爺爺。她憶起最初成為嚮導時發生過的一件小事,那次她與參加者約好在某個郊遊地點活動,卻沒留意日子恰好是內地長假期,結果一行人到埗後才發現人山人海,「當時我的內心充滿憂慮,也自責沒有好好妥當籌備,反而有參加者反過來安慰我,說不論是旅客還是我們,大家都是抱持同一個目的來到那裡,不必介懷人多與否。聽完之後我感到很開心,覺得自己在心態上有了新的學習。」 置身紛亂的時代,Amanda認為更應該保持正面的處世態度,「記得不要勉強自己。不是說慢一定好,快一定不好,現實中我們絕對容許有不同的節奏,有時要懂得與不能控制的事情拉開距離,看清自己的需要,只要到達某個位置時,就會得到合適的回應。」
Text: Yui Choi Photography: Raymond Chan

相關文章:

【逆境自癒】行山進階版 真人實測森林浴「一點也不辛苦!」

抗疫也可善用水晶?推介時尚水晶IG四小店重新了解水晶能量 (下)

Wellness最新趨勢!一張貼紙可以解決精神問題

Powered by YAR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