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個案暴增 傳染病專科醫生指專襲年長體弱人士 一文睇晒感染途徑預防方法

類鼻疽伯克氏菌。圖:Gavin Koh @ Wikipedia, CC BY-SA 4.0
類鼻疽伯克氏菌。圖:Gavin Koh @ Wikipedia, CC BY-SA 4.0

【Yahoo 新聞報道】本港過去20多年累計僅約100宗類鼻疽個案,惟今年近數月已錄得34宗感染個案,當中更有7人離世。對於感染數字突然攀升,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指,或與一連串因素包括氣溫及濕度有關,此症屬罕見病症,且主攻體弱人士如長者及長期病患者,一般市民毋須過份憂慮。

林緯遜表示,觀察到本港類鼻疽個案近年一直有上升趨勢,原因可能與環境包括天氣、溫度及濕度有關。對於深水埗區錄得20宗個案,他指雖未知確實原因,但目前已知是與該區一個地盤泥土有關連。類鼻疽細菌主要活躍於30至60厘米深、溫度介乎20至32度的泥土層內,當泥土有適當溫度及濕度,類鼻疽細菌大量繁殖,細菌的致病性亦會提高。

對於短時間出現多個感染個案,林指當有細菌存在並有適合繁殖的環境,加上有大量高危人士在該處出沒,譬如深水埗區有較多年長居民,多種因素串連下就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出現較多感染個案。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圖:AIDSConcernEvent YouTube 截圖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圖:AIDSConcernEvent YouTube 截圖

透過皮膚接觸、吸入或吞食感染

類鼻疽可透過皮膚直接接觸、吸入、以及吞食感染,患者主要經環境感染,人傳人或動物傳人的個案非常罕見。林指,若沒有穿著保護衣物便直接接觸受感染泥土、大風吹起泥土表面細菌、以及飲用或使用受感染的水漱口,均有機會受感染致病。

此症沒有標誌性病徵。林提到,從不同途徑感染的病徵亦有分別,若經皮膚感染,徵狀以皮膚發炎及膿腫為主;若經吸入感染,多會影響肺部;若透過飲水感染,細菌入血的機會則較大。他提醒,如曾在有關地盤工作,或長期近距離接觸相關受污染的泥土及水源,便要提高警覺,若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或感染徵狀,譬如膿腫或久久未愈的肺炎徵狀,便需小心。

致命率約 31%

林又指,根據2018年本港發表的相關研究所得,類鼻疽致命率約為31%,但此症主攻體弱人士,如長者、糖尿病及腎症等長期病患者,而越早診斷及使用抗生素治療,亦有效降低死亡率。患者一般需入院接受數周的抗生素注射療程,出院後再口服抗生素數月,一般不會復發。他強調,類鼻疽屬相對罕見的病症,一般市民毋須過份憂慮,現時本港氣溫開始轉涼,亦有機會減低感染個案。

類鼻疽簡介

類鼻疽簡介
類鼻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