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鋼琴新星

Luka決賽選擇了Rachmaninov的名作,發揮淋漓盡致。

【星島日報報道】第四屆《香港國際鋼琴大賽》上周完美落幕,在近五十位參賽者中,來自格魯吉亞的Okrostsvaridze Luka披荊斬棘,最終以S. Rachmaninov名作《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8》,演繹其中的深沉陰鬱以及浪漫奇想,手指靈巧地在琴鍵上彈動,與身後樂團的樂聲美妙地融合起來,全場掌聲雷動,終獲評審青睞,奪得冠軍,為他的音樂事業寫下重要一章。 格魯吉亞,我們對此地的了解也許不多。它北鄰俄羅斯,也是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故鄉,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於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正式獨立。就在獨立的那一年,本屆《香港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得主Okrostsvaridze Luka帶着他過人的鋼琴音樂天賦來到世上。這位年輕小夥子,今年不過二十五歲,已在何塞伊圖爾維、阿拉木圖和霍洛維茨國際鋼琴比賽中奪冠。他自言本年是他比較活躍參賽的一年,共參加了約九、十個比賽,而這次是他首次來到香港,在這個四年一度的比賽中過五關斬六將,終在近五十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由蕭邦社主辦的《香港國際鋼琴大賽》,本年已來到第四屆,比賽分為四輪,Luka由於之前從另一國際鋼琴比賽《Valencia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中獲勝,直接躋身第二回。經過十二日的全天候比賽,決賽終於上周分兩天舉行。在第二天的組別中,首先出場的是來自南韓的Yoon Jeong-Hyun,他流麗地演奏出 P. Tchaikovsky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其後出場的本地鋼琴家曾憲逸表演S. Prokofiev《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高亢演繹也叫人印象深刻。 大概因為投入和緊張,兩位演奏過程中不時以手帕擦汗。最後出場的Luka選擇了他最崇敬的作曲家S. Rachmaninov的名作《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8》,他的表現似乎較為從容,事後他在訪問中才透露在台上雖然不至顫抖,其實也十分緊張,「就像站在懸崖邊,無可後退,我知道我只能帶着自己所有的,往前走。」與當天兩位選手相比,他個人演奏的部分相對含蓄深沉,卻與身後整個樂團的樂聲奇妙地融和,完成了和諧的樂章。Luka認為這首樂曲是鋼琴可與樂團合奏最深沉的協奏曲,之前擁有與其他樂團合奏此曲經驗,他認為這對發揮很有利。 與選曲的作曲家Rachmaninov一樣,Luka自四歲開始學習鋼琴。「我出生的年代,很多人家里都會有一件古典樂器。祖父給母親贈送了一部鋼琴,我三歲就喜歡Make Fun of it,彈琴漸漸才變成正經嚴肅的事。」網上找到一段Luka四歲時在家里接受電視台訪問的片段。當年個子小的他,還得靠踏上小凳子才能爬上鋼琴前坐下練習。其中一個畫面拍下了他靜靜看着拍子機跳動的神情,雖然年紀尚小,卻異常專注。小手指在琴鍵上按得有點吃力,態度卻非常自如。原來年僅四歲的他已懂得讀樂譜、寫音樂。 說到最欣賞和崇拜的作曲家,他說非Rachmaninov莫屬,他在鋼琴演奏以及指揮上的才華也深受Luka景仰,「他就像God of Pianism!」這次他演奏的《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被譽為史上最難彈奏的鋼琴協奏曲,有說反映了俄國東正教的陰鬱世界對Rachmaninov的影響。 此曲寫成於Rachmaninov在聖彼得堡首演的三年後,當年他的演奏受嚴厲的批評,自我要求嚴格的他在接下來的三年完全無法寫出任何作品,最後在心理醫生的催眠治療下譜出這首震撼樂壇的名曲。 Luka認為這首於俄國寫成的樂曲包含了深厚的愛和仁慈,也成為了俄國音樂的象徵,在那里成長的他於是以感恩的心演繹,「As Deep as I Could !」對於這次得獎,他興奮地指自己無法再遇到更好的事,「參賽者的水平都很高,每個人都肯定付出了他們所能付出的最多。很多時候,獲勝不代表比其他人優秀,臨場的演繹也靠運氣。」 是次比賽評審都非常知名,Luka深深抽了一口氣,笑言在他們面前演奏需要很大勇氣,他指比賽使用的鋼琴、時差、彈奏時間、場內的氣氛對於發揮都相當關鍵,「要在空蕩的演奏廳彈奏很難,有觀眾在場會給我很多力量。」決賽當晚,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里坐滿專程前來購票入場的觀眾,投入地欣賞,真摯地給每位用心彈奏的鋼琴家用力拍掌。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