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談快樂」

快樂是甚麼?

相信大部份的人,也曾經問過這一條老掉牙的問題,而大多也應該是問在自己不快樂的時候吧!

古往今來,這其實一直是人類的大議題。

打個現代的比喻,快樂,就像是用手機去「捉精靈」一樣:投入去捕捉的人多,靜下去欣賞的人少。

歸根究底,快樂,祗不過是一種人類內在的情緒狀態,一種自我的感官經驗。

簡單來說,在感覺良好的情況下,我們當下的內在經歷,就是所謂的「快樂」了。

這好像是一個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但這亦可能是其中一個比較準確的說法。

快樂的物質又是什麼呢?

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當我們感覺良好的時候,我們的腦部其實是正在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而正正就是這個過程,為我們帶來了快樂的感覺。

其他腦內的快樂始作俑者,包括血清素(Serotonin),催產素(Oxytocin)以及安多酚(Endorphin)等。

而在腦部結構的層面,原來我們有一連串由神經線路(Neural circuits)組成的快樂區域(Pleasure centre);這就是產生快樂感覺的地方。

這些快樂的物質,很可能就是快樂的本質。

甚麼情況下會令我們快樂呢?

從小開始,基本需要的滿足,簡單的感官刺激,父母家人的愛護,都會令我們感覺良好,已經足夠我們的腦部去產生快樂的感覺。

事實上,當我們還是年輕的時候,一切看來都是美好的;就算是簡單的東西,已經可以令我們落透半天。

然後,隨年漸長,我們卻發覺自己越來越難感到快樂。

因為,我們與世界,也同時地會變得複雜。

自我的追尋丶世界的探索丶物質的追求丶慾望的滿足丶個人的成功丶社會的地位丶美滿的關係丶以及生命的意義等,如此種種,漸漸成為我們人生中更加重要的議題;我們亦漸漸相信這些都是更加能夠令我們快樂的東西,亦漸漸忘記了快樂原來可以是很簡單。

快樂的功用又是什麼?

快樂除了能為我們帶來自身的歡愉感覺外,越來越多的醫學報告指出,快樂與身體及精神健康以及壽命都有著正面的關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追求快樂是我們天生的本能,而快樂亦能令我們有更好的表現。

從社會的層面來說,學者最近更證實了,快樂原來更可以感染身旁的人。由此可見, 快樂其實是有內心、個人及社會的多重意義及作用。

那麼,為何我們會不快樂?

當然,如果我們得不到令人快樂的東西,我們就會不快樂。

不過,就算得到了那些令人快樂的東西後,我們可能因為害怕失去這些東西,又會變得不快樂了。

再者,快樂的感覺往往是短暫的;所以,當快樂的感覺過了後,我們很快便可能又變得不快樂了。

除此之外,當我們追求令我們快樂的東西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同時卻要付出當初意想不到的代價;到了我們漸漸察覺到已犧牲了的,就算我們得到了想追求的東西,我們也可能會變得不快樂了。

很多時,不經不覺,我們更會把一些令人快樂的東西,當成快樂的本身及全部;本末倒置時,我們又會不快樂了。

大快樂的科學小奧秘

根據哈佛大學一個持續近一世紀丶歷史上其中一個最長的快樂研究,發現在眾多包括遺傳丶智商丶金錢丶名譽及地位等因素當中,人與人之間親密以及滿足的關係,原來才是令我們維持快樂的主要因素。

換句話說,真心及努力去經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許就是快樂的一大奧秘,更是人生其中一個終極的意義。

最後,快樂貼士又是什麼?

第一,要努力追求快樂,但更要學會不強求。

第二,不要盲目追求快樂,否則我們便會看不清楚在沿途上我們掉失了甚麼。

第三,要學習活在當下,才不會害怕失去。

第四,要學習欣賞及珍惜,快樂的感覺才會持續。

第五,學習將快樂的片刻感覺,沉澱成持久的快樂認知思維,最後成為內在正面的人生態度;這才能令我們真正的快樂。

第六,快樂,應該不衹是一種目標的追求,而是一種過程的享受。

第七,快樂可以是很簡單,而凡事亦不需要想得太複雜。

第八,雙贏局面,最高境界,當然是「你快樂,我快樂」了!

,還有,「快樂皆緣份,珍惜眼前人」!

如有興趣知道更多關於應付壓力的方法,歡迎出席由精神科醫學院所舉辦的免健康專題講座,詳情如下:
: 笑看壓力
講者 : 陳啓泰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日期 : 2018721
時間 : 早上10點12點30分
地點 : 香港中央圖書館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 – 演講廳
敬請致電5245 2516留座,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陳啓泰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