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巨匠,踏實前行」 一代巨人顧嘉煇與樂壇走過的路

「記住巨匠,踏實前行」 一代巨人顧嘉煇與樂壇走過的路

粵語流行曲,或廣東歌的黃金時代,都有顧嘉煇參與作曲的身影。

在他成長的四五十年代,夜總會、電影、電視,甚至連粵語片,播的大多都是歐西流行曲或國語歌。不是沒有粵語歌,只是一直不流行。是到了 1974 年,顧嘉煇與導演王天林決定採用廣東歌《啼笑因緣》作電視劇主題曲,一個當時看來大膽的決定,結果大受歡迎,才成為廣東歌流行的轉捩點。

此後的七、八十年代,顧嘉煇差不多一個人就撐起了廣東樂壇,和黃霑、盧國沾等詞人合作無間,幾乎每個歌手都唱過他寫的歌。他自學成才,也是第一個有機會去美國 Berklee School of Music 深造的香港人。一生作曲逾千首,陪伴了好幾代香港人成長。

這位 92 歳高壽,殿堂級音樂大師今年一月逝世。〈Wave.〉特別印製一份 A2 雙面的〈顧嘉煇 — 香港流行曲貝多芬〉紀念號,以特寫文字及數據圖表,回顧大師的音樂人生。除了歷年作品的年份、演唱歌手、填詞人分布,也有一些舊時代的輪廓。那時候,夜總會就是紙醉金迷的 live house,打扮光鮮亮麗的男男女女來去,歡聲笑語間,歌手閃亮登場,顧嘉煇也在台上演奏,是為數不多的華人樂隊領班,而當時的樂壇,還是菲律賓樂師的天下。

還有個有趣的情景,顧嘉煇和黃霑合作寫歌,連傳真機都未有,deadline 前連夜打電話,由對方逐字逐拍用紙筆抄下,再接力寫詞。趕的可能是出碟、劇集或電影,幾乎可以想像,等他們交歌的人守在電話旁,時鐘滴答滴答走,那種焦急和心慌,最後一刻收到歌的如釋重負。電影《梅艶芳》裡,梅艷芳戴好耳機,站在錄音室咪前嚴陣以待,等的就是一首由顧嘉煇作曲的《心債》。

那是我們不曾認識的舊時光,經歷過來的人亦逐一仙去。人當然不能總是緬懷過去,香港音樂也不只得廣東歌,但過去與未來,有時是交纏互生的紐結,如果今日樂壇每日在新生,在往更廣更遠的未來走,如果這是香港音樂的今生,那了解它的前世,同樣有其意義。

讓我們記住巨匠,踏實前行。

***

〈顧嘉煇 — 香港流行曲貝多芬〉紀念號 $48

現已在各獨立書店公開發售:

貳叄書房 @jisaam.books

序言書室 @hkreaders

獵人書店 @hunter.bookstore

一拳書館 @book.punch

留下書舍 @hans.bookstorehk

見山書店 @mountzerobooks

渡日書店 @to_day_bookstore

界限書店 @boundary.bookstore

夕拾x閒社 @mellowoutzzzz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