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漂流】讀海洋地質辭工做水手 南太平洋航海146天圓夢

「航海的夜晚,我覺得海洋很神聖。我會想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一幕——海洋很黑,但天上真的有上萬粒星星發光,光得很厲害。」每當談起航海,朱晉德(Jackie)都會滔滔不絕,眼神堅定。他在去年遠赴大溪地,展開四個月的南太平洋航海之旅。

「我從小到大都很喜歡海洋,覺得海洋很有靈性。」他將興趣融入學習,在香港讀完地球科學後,因為想多認識有關海洋的地質,因而去了英國讀海洋地質學。畢業後成為了地質師,主要是幫礦場顧問公司,在海外礦場做野外考察的工作,同時在香港成立非牟利組織,推動地球科學及地質教育活動。「準備航海之旅,可能在心裏想了十幾年,但是實行的時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為了實現兒時夢想,他毅然辭去八年地質師工作,決心要在三十歲前完成航海夢。

考慮過航海季、航道安全及路線等問題後,他選擇飛到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大溪地找一架船,成為上面的水手。「我很幸運,在那裏留了個半月,就找到一架準備穿越南太平洋的船,我就成為了當中的水手。」那隻船其實是一艘四十二呎長的雙體帆船,船主是挪威人,三年前開始航海。「他也是以這架船完成自己夢想,到世界不同的地方釣魚兼航海。」

感受快樂新定義
整個旅程大概一百四十六天,由大溪地出發,經過湯加、瓦努阿圖,去到澳洲昆士蘭的開恩茲。旅程中也會到海島生活,最長試過十一日沒見過陸地。「其實海中心的島非常小,可能偏差了一兩度,就會完全錯過某個島。」

水手主要在船上做的,是根據風向及浪的方向去起帆、收帆;另外在日間輪流煮食,清潔船艙,晚上輪流當值,確保航向穩定,盡量避免碰到暗礁或其他船。「我們沿途也會釣魚吃,船上多數捉到的是一米長的、叫鬼頭刀的魚,還有黃鰭吞拿,我們大多當刺身即劏即吃。」

在海島穿梭,Jackie有機會接觸與世隔絕的島民,對於「快樂」有新的定義。「我試過去到瓦努阿圖有一個火山島,島上沒有對外交通,那裏的人離遠見到有船駛過來,就會雀躍地划着一艘自製的獨木舟過來,帶一些香蕉、番茄與我們交換大魚。」

來到瓦努阿圖,Jackie發現他們在去年七月已立法禁止使用膠飲管。「正當香港人仍努力推廣這件事的時候,當地人已走到這一步。民眾反應正面,連膠袋和發泡膠盒亦已禁止售賣和製造,但是他們很開心,因為覺得這件事真正能幫助海洋。」Jackie認為,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其實本身也是在海邊,但因為城市化的關係,很多住在香港的人都不是非常親近海洋或大自然。「我覺得大家應多些去親近海洋,例如透過出海,對大自然的認知就很容易可以提高。」

與鯨魚海豚追逐
在另一個島國湯加,當地人非常熱情,帶外人去看田、去自己家裏留宿。「我覺得島民比每一個城市人都快樂,完全不是因為比城市人更有錢,物質更多,由心而發的快樂是,衣食住行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解決,不會再追求其他物質。」

在航海途中,Jackie亦對人與海洋的關係有所啟發。「在海中間的經歷很神奇,帆船旁邊有個黑影,原來是有條鯨魚與我們的帆船一同游,也有海豚,牠們就喜歡在船頭與我們追逐。」

回想這次南太平洋航海之旅,Jackie笑說其實是苦樂參半。浪高時大約有三米,但三米浪對於這艘小型的雙體帆船,已是蓋過整個船艙,人也濕透。「在海裏面,最重要是靠你自己的雙手去面對,也決不能征服大自然。」這個旅程除了完成航海夢,更代表他遊遍七大洲,回港後希望透過航海做生命教育,讓年輕人氣餒灰心時,透過出海面對的挑戰認識自己。「這次旅程完結後,我希望找到一些新的地方繼續探索。有機會或再做水手,又或者有一天成為船主,帶着其他水手去完成他們的夢想。」

fb:朱晉德 Jackie Chu 的地質世界

記者:洪慧冰
攝影:張志孟、伍永健(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干人等不時會在船上釣魚,經常釣到鬼頭刀與吞拿魚。
一干人等不時會在船上釣魚,經常釣到鬼頭刀與吞拿魚。
為圓航海夢,Jackie特地飛到大溪地找船,最後成為了一架雙體帆船的水手。
為圓航海夢,Jackie特地飛到大溪地找船,最後成為了一架雙體帆船的水手。
船主是挪威人,另一船員為澳洲人,後期船隊共五人,一同完成航海夢。
船主是挪威人,另一船員為澳洲人,後期船隊共五人,一同完成航海夢。
瓦努阿圖島民希望以水果交換大魚,以物易物,回歸基本步也很快樂。
瓦努阿圖島民希望以水果交換大魚,以物易物,回歸基本步也很快樂。
湯加一位婆婆送了一幅畫給朱晉德,上面繪了兩頭座頭鯨。
湯加一位婆婆送了一幅畫給朱晉德,上面繪了兩頭座頭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