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聯辦大樓」設計師談港樓 「劏房賣唔出自然遭淘汰」

年輕建築師何力治(Nicholas)出身建築師世家,父親何顯毅大有來頭,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代進軍內地的建築師,西環「中聯辦大樓」亦由他操刀設計。父親畫圖則年代,當時香港土地問題未如今天般嚴重,「以前開間四正、地點優越、清水房賣,連會所都冇。」何力治說。現時單位則越來越細,不足200呎比比皆是,「唔符合市場要求嘅,自然賣唔到。」

矗立西環舊樓群的中聯辦大樓,真正名字是西港中心,最初業主是招商局,何力治求學年代,曾隨父親到地盤參觀。他娓娓談及中聯辦大樓設計,「招商局係央企,所以建築上用多啲新中式元素設計,例如入口處彷似大門廊,門側有幾何圖形燈籠。」

中聯辦大樓讓人感到陌生,不過去年中聯辦罕有開放予市民參觀,惟屹立於天台的「玻璃球」不屬參觀範圍,原來這個玻璃球有個故事,「當時大廈1999年落成,係西環最高物業,景觀望到西九,又望到山頂,有個咁獨特嘅機遇,就做咗個貴賓廳。」

要看得清楚全景,貴賓廳以玻璃設計,「唔止360度,仲要係3D嘅360度,望天見到星星,望前見到西九,望後就見到山頂,做貴賓廳非常適合,尤其係央企要接待客戶同領導。」不過中聯辦早前向其他傳媒指這個玻璃球已經變成觀景台。

日出康城亦屬何設計手筆

除中聯辦大樓外,何設計亦曾經手過香港大型住宅物業,例如港鐵(066)及長實(1113)發展的日出康城領都、領峯及領凱,何力治實習時曾任監工角色,「10枝同類大廈,65層高,4,500個單位,點樣扭到景觀冇對望,設計上要花心機。」

父親曾經設計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建築物,當年住宅以大型項目為主,「以前可能開間四正、地點優越、用料好、清水房賣,連會所都冇。」不過現時大型項目買少見少,反而單枝樓越來越多,新一代建築師設計得較精細,「佢哋追求嘅係新意,例如傢俬設計、共享元素、顏色、用料、會所設計、科技應用,凝聚咗市場依家嘅產品。」

何力治現時手上項目有大有細,例如手上與遠東(035)亦有住宅項目合作。現時物業圖則越畫越細,香港人人想住大屋,究竟建築師可否扭轉大局?

何力治談到,建築師通常因應發展商要求去設計,指標有時好清晰,「例如想大單位或細單位,前後幾多會所或車位」,有些互動性較強,「例如有發展商想建築師樓、估價行、經紀行合作,去諗一個市場鍾意嘅方案。」

市場拒接受劏房自然遭淘汰

他形容單位大小全看市場需求,「如果細單位出唔到貨,或者160呎,100呎單位出唔到貨,自然畀人淘汰,發展商自動會調整下個則。」屯門菁雋就是好例子,反應非常冷淡,「相反,如果特別好賣嘅,咪越多呢啲項目囉。」

細單位香港市民未必喜歡,惟項目精品化,有利中小型建築師樓奪得項目,新一代建築師亦能在限制上尋求創新,何力治舉例:「傢俬設計做到靈活性比較大,可能道門用玻璃,利用高樓底儲物,喺非傳統嘅地方搵到更多空間。」另外,會所設共享空間可讓住客有寬敞環境。

新一代建築師機遇還有數碼化。何力治指其公司何設計亦開始向科技轉型,例如改善建築技術,以預製件系統減少成本,以drone(無人機)、AI(人工智能)虛擬監工;另一類是軟件及硬件應用,例如分析數據促使慳電、減少排污。

事實上,業界不少在建築流程上應用技術,加快建築步伐;智能應用例如慳電方案則主要針對商業大廈,而非一般民居,「住宅有個問題,因為賣咗樓之後就由小業主決定用唔用,商業大廈統一業權同管理,係比較容易。」

林鄭「御用」招商夥伴

何力治年僅33歲,近年經常隨特首林鄭月娥四出招商,他公職多多--嶺大校董會、青年發展委員會、貿發局轄下小組,全都是得政府信任才獲委任,不過他說:「我對政治零追求,公職只係令我了解民生,多咗同社區青年接觸,做建築師更加人性化。」

現時何力治在父親公司何設計擔任副董事總經理一職,父親當年是中國市場的拓荒者,現在何力治則是東南亞市場的先鋒。他謂父親當年進軍內地市場帶來技術,惟現時內地建築師崛起迅速,港資競爭優勢漸減,他這一代則是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例如向東南亞國家提供地鐵站綜合發展項目設計,不過他代表作,必數統籌菲律賓新馬尼拉灣大型填海項目。

記者:周家誠

對於現時住宅單位則越來越細,建築師何力治(Nicholas)坦言,唔符合市場要求嘅,自然賣唔到。
對於現時住宅單位則越來越細,建築師何力治(Nicholas)坦言,唔符合市場要求嘅,自然賣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