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專欄】漫議病情千般狀,外感咳嗽此方良

一般人偶爾咳兩聲,吐幾口痰,實屬正常的生理現象,尤其在空氣質素不太好的大城市更是如此。所謂「喉通天氣」,肺經由口鼻、咽喉、氣管與外界相通,空氣中的精華(亦即氧氣)會被人體吸收利用,而其他廢物則由人體啟動天然的保護機制,通過氣管產生黏液來吸附它們,然後隨著咳嗽動作排出體外。養生保健歷來都提倡早起深呼吸,自主咳嗽以排痰,這對身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如果因為其他的原因造成咳嗽加劇,或者乾咳不止而無痰,或者痰液過多而不盡,那就超出了正常咳嗽的範圍,屬於病態,必須尋求治療或調理。

中醫認識疾病的觀念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中醫理論常常把肺比喻為「華蓋」,它主宣發和肅降,而咳嗽就是肺氣上逆之病,儘管導致咳嗽的原因眾多,但外感咳嗽一定會有肺氣上逆的問題。所謂「形寒飲冷而傷肺」,形寒就是受了外寒,擴而言之,六淫皆可為外因。飲冷則內有津液不歸正化,蓄積而為飲,再受內外之熱煎熬而為痰。所以對於外感咳嗽來說,形寒飲冷才是咳嗽的主要原因。有鑒於此,我通常會用「麻杏蟬桔湯」為基本方(也叫方根),隨其寒熱虛實而加味,治外感咳嗽屢獲良效。其實,「麻杏蟬桔湯」是本人在臨床上摸索多年所歸納的經驗方,它基於氣機升降理論而創,立足於宣降肺脾氣機,以恢復肺的宣降、脾的運化為首務,臨證只要辨清了寒熱,往往數劑而止。譬如治外感風寒、涕多喉癢、鼻塞聲重、清痰不多、惡寒不適,常加紫蘇葉、蒼耳子、白芷、生薑等散寒通竅止咳。若痰多咳甚、涕淚俱出、夾雜稀涎、夜不安寐,常加桂枝、白芍、五味子、乾薑等溫肺助陽化飲。若外感風熱、咽痛口渴、痰多黃稠、大便乾燥,常加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麻黃少用或不用,用荊芥、薄荷代之。若咽癢嗆咳、聞異味或風吹就連咳不止,常加僵蠶、牛蒡子、防風、木蝴蝶祛風利咽止咳等。若乾咳無痰、咳聲低微,常加沙參、麥冬、玉竹等滋陰潤肺止咳。一般都是在「麻杏蟬桔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除了個別病情因肺部腫瘤所致,大多數病人在服用此方後均取得良好進展。「麻杏蟬桔湯」不僅能治外感咳嗽,對於某些內傷咳嗽亦具不俗的療效。古人常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圓機活法,貴在變通。咳嗽的辨治甚為微妙,用藥務必精準。唯有權衡咳與痰孰輕孰重,方能掌握辨治要點,配合中醫思維去辨證,外感咳嗽往往能夠輕易治癒,藥到病除。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首席講師黃斌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