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港童 八年升三倍

倫交所撥備約4200萬港元,以應付英國政府可能會徵收的「谷歌稅」。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今天是兒童節,但調查發現香港兒童愈來愈不快樂。香港小童群益會在年初進行香港兒童快樂因素調查,結果只有五成七兒童表示對生活感到快樂,較○八年調查的七成四,大幅減少;相反有逾一成兒童表示感到「很不快樂」和「幾不快樂」,比率八年間上升逾三倍。研究員更發現,港童學習壓力自九歲起逐漸增加,建議家長讓子女多進行群體活動,並給予適量個人空間,有助提升兒童抗逆能力。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今年二至三月期間,向大約一千名六至十七歲的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僅得五成七兒童表示對生活感到快樂,較○八年的調查的七成四,急降一成七;相反,感到不快樂的比率則由○八年的百分之二點六,升至一六年的百分之十點零八,升幅逾三倍。 其中,十二至十四歲的兒童的快樂指數最低,不快樂的有一成七、感到快樂僅得四成三,約四成五人表示最希望「可以做喜歡的事情」和「沒有壓力」,亦有三成六人希望「考試成績好」。 小童群益會總幹事羅淑君指,兒童快樂因素主要來自成就感及個人空間,但近年學童功課量多,尤其十二至十四歲正值升中階段,壓力最大。分析數據發現,年紀較小的兒童傾向將快樂與學習掛鈎,例如在「希望獲得的快樂」的排名中,選擇「沒有壓力」的人數由九歲起開始增加至約三成八,羅淑君指分析顯示港童在九歲後開始感到有壓力,同時最多人表示會因為「放假」而感到開心。 羅淑君補充,小童群益會兩年前的另一項調查亦顯示,高小學生及初中學生的平均每周補習時間,分別達五點六四小時及四點三小時,較高中生高出三十分鐘至一點五小時。她建議,家長可以與子女訂立具積極作用的協議,例如鼓勵子女及早完成功課,換取自由活動的時間。 隨年紀增長,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開始重視個人自主的發展,如有五成二人希望「做到喜歡的事」,有六成五人更認為「成功做到想做的事」是感到快樂的主要原因。羅淑君說:「學童升上中學後,學習模式完全改變,除了追求學業成績,還要面對青春期多方面成長發展,一時之間容易迷失。」她建議,青少年可透過朋輩活動,與他人分享喜悅和減壓。 調查亦顯示,約兩成五至三成兒童認為,家人平安丶有溫暖的家丶交到好朋友能使自己感到快樂。兒科專科醫生吳彥明指,良好家庭及人際關係能有助提升先童的抗逆感力及自信。他說:「家長每周應安排最少六小時,有溝通和交流的親子進食時間,加強定庭聯繫和支持。」 就讀小二的雷小朋友說,日常最快樂的事是在洗澡時高歌一曲,至於最不快樂就是無法得到父母信任。他說:「有時我無做過某些事,但媽咪唔信我無,就會唔開心,」他續說:「不過次次都係我道歉。」他表示,每天有二十分鐘打機時間,被問到當父母不准他玩時,他回應說:「咁要等下鋪再打喇,同自己講打完一鋪就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