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良贷款ABS发行规模跳升 宽信用环境加大银行盘活“坏账”诉求
【彭博】-- 中国整体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低迷之际,不良贷款ABS发行却在前十个月大增逾八成。随着银行盘活不良资产的诉求日益攀升,此类规模仍属“小众化”的产品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资产证券化分析平台CNABS网站数据显示,不良贷款ABS前十个月发行规模同比增加88%至338亿元人民币,金额已超去年全年;今年的发行量有望创下2016年有数据以来的年度新高。
从底层资产看,此类产品以住房抵押、信用卡消费、微小企业等的不良贷款为主。主要国有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占据了前十个月发行规模的六成。
中国银行业肩负着通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处置坏账余额的压力日增。尽管不良贷款ABS相对银行万亿级的不良资产规模仍属有限,但在房企继续深陷困境背景下,银行对其ABS产品的营销可能不会放松。
银行发行不良贷款产品的初衷主要还是“有较强的不良出表诉求”,联合资信评级总监、总裁助理罗伟成在采访中指出,此举有助银行盘活存量资产、释放信贷空间,也能帮助优化表内数据,更好地满足监管指引。
他也指出,相比传统产品,不良贷款ABS的高收益等属性导致投资者的需求增加,亦使得中资银行更倾向于发行ABS来处置不良贷款。
罗伟成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不良贷款产品的AAAsf评级优先档证券发行利率集中在2.5%—3%区间。与一年期AAA评级中票的到期收益率进行比较,以信用卡不良资产和个人消费不良资产为基础资产的AAAsf级优先档证券发行利差在50个基点以内,以企业不良资产为基础资产的产品利差则可以达到100个基点以上。
“购买这些证券的似乎更多的是国有实体,”私募股权投资公司ShoreWest Capital Partners管理合伙人Benjamin Fanger表示,中国当局可能会鼓励国有实体帮助银行将不良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自2016年开启试点,范围包括工、农、中、建、交及招商等六家大型银行。去年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扩围,包括政策性银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都纳入转让试点。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这也一定程度推高了相关ABS产品规模的增长。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采访中表示,若银行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AMC,价格可能被压低,或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失;相较于打包出售、核销清收等传统的处置方式,资产证券化可能使银行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
他预测,未来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发行规模也要看监管审批的节奏。”
房地产拖累
不过,与中资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体量相比,其证券化产品的规模仍是沧海一粟。据国家金管局初步统计数据,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加1832亿元,不良贷款率1.65%。
惠誉博华结构融资高级分析师孙佳平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为住宅相关的不良ABS产品也“带来了额外的担忧”。CNABS数据显示,前十月不良贷款ABS中,近一半产品的底层资产为住房抵押贷款。
同样受到房地产的拖累,中国整体信贷ABS发行低迷,前十个月发行规模为至少2016年以来的同期最低。今年前十个月,非不良类住房抵押贷款产品未发行一例,非不良类个人汽车贷款产品则较去年同期下降逾两成。
--联合报道 Zhao Jing.
(新增最后一段内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