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占款微增未提供匯率干預證據 巨量淨結匯資金去向成謎

【彭博】-- 中國央行1月外匯占款僅微幅增加,意味著近兩個月以來的巨量代客淨結匯在進入銀行體系之後,未有直接證據指向央行曾通過入市干預平抑人民幣升值壓力。

央行周一晚間公佈數據,1月份外匯占款環比增加了92億元人民幣,雖然創出2018年7月以來最大環比升幅,但與當月2637億元人民幣的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規模仍相去甚遠。

根據法國巴黎銀行中國外匯與本地市場策略主管季天鶴估算,當月包括央行在內的銀行體系淨流入外匯規模達到2060億元人民幣,為連續第二個月超過2000億元規模。銀行體系吸收了這些外匯資金流入,但並未形成央行外匯占款。

「央行和銀行體系可能通過公開數據未能捕捉的相應規模操作,平衡了這些流入壓力,以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季天鶴在採訪中說。

這是他根據收付款、央行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等數據,對銀行體系的外匯買賣規模進行的估算。在2017年初央行退出常態化市場干預之前,這一指標與外匯占款變動基本一致,其後則明顯脫鉤。

通常銀行在代客結售匯後,需將頭寸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平盤,並影響匯率表現。不過,人民幣匯率月度升貶值與代客結售匯差額相關度並不高,如去年12月代客淨結匯4267億元、美元指數下跌達2.1%之際,卻僅影響人民幣升值0.8%,說明銀行體系內可能有相應規模購匯承接了這些外匯資金。

外匯淤積

不過,目前暫無官方數據說明這些外匯資金去向。自去年10月起,季天鶴估算口徑下銀行體系淨流入外匯資金累計達合7110億元人民幣,同期央行外匯占款則減少225億元,說明這些資金可能仍停留在商業銀行體系之內。

惟一可以證明這些外匯資金存在的,可能是境內美元資金流動性的氾濫。去年6月起,境內隔夜美元拆借利率開始低於境外市場水平,10月至今幾乎接近零利率。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在周二報告中稱,預計企業結匯需求依然較大,銀行體系外幣流動性將繼續維持冗余態勢,「若央行繼續壓制外匯占款,則會使得外幣資金過度淤積於銀行體系,這不僅會加大銀行外幣資金運用難度,也會加劇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

(新增背景、圖表和光大證券評論)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