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甦不全面 就業兩年內續受壓
內地4月青年失業率突破兩成,情況備受關注。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出席復旦首席經濟學家香港論壇後接受訪問時表示,青年失業率高企歸因疫情對經濟的打擊,縱使最近內地經濟正在恢復,惟未達全面復甦,料未來一至兩年就業情況仍會受壓。
學者張軍:疫情打擊需時恢復
張軍坦言,現時在內地大城市馬路邊仍有很多商家還未開門營業,說明很多在疫情期間遭嚴重衝擊的業主仍需時恢復,「可能(店舖)已停業一至兩年,需要一定資金及投入,不可能馬上就能重新開業」。他預計,經濟恢復需時,在解除流動限制後,旅遊業反彈最快,料會慢慢帶動其他行業復甦。若經濟恢復到2019年疫前水平,估計可改善就業情況。
談及內地現時最顯著的的金融風險,他指出,過去10年地方政府隱形債較多,整體經濟隱性風險比較大。若控制不好,會逐步發生「爆雷」現象。現時內地通過加強監管,如重組監管架構以防範金融風險。學術界有提出把地方政府的債務轉到中央政府,減輕地方債務壓力,因現時中央政府赤字率相對較保守,而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逐年增加。惟現時中央未有提及,目前地方政府情況亦仍然可控。
預期全年經濟可增6%
內地經濟數據遜預期,復甦動力能否持續成疑。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長林毅夫直言,中國於拉動內需方面仍要努力,前段時間經濟增速較慢,受疫情影響、發達國家緊縮貨幣政策等,與外貿相關企業受影響,企業信心不足,融資欠積極,失業率上升亦拖累投資及消費。
他認為,除了推出一些有利於促進投資、招商融資及消費政策外,政府在貨幣政策上亦要更為寬鬆,也要更積極推出財政政策。他相信下半年經濟會明顯反彈,只要不發生黑天鵝事件,料全年經濟增速可達6%。
去年中國人口首次出現下降,引起對長期經濟增長動力的擔憂,林毅夫說,即使人口不增,把附加價值較低、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業,升級至價值比較高、資本較密集產業,可提升人均GDP增速,令經濟達至高增長。而人口老化趨勢可預示,故亦可作提前準備,如加大人力資本投資,賦予能力為產業升級。
林毅夫預計,2035年前中國可維持5%到6%增長,2036到2050則可實現3%至4%增長,即30年間每年增長4.5%,按此計算,到2049年,中國人均GDP將升至美國一半,達到成為先進發達國家的目標。他亦相信,中國在2030年左右、2035年前,可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