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正試圖弄清楚綠色生活意味著什麼

【彭博】-- 在過去六年裡,Yu Yuan在竭儘所能過一種不會產生不可分解垃圾的生活。她拿著自己的咖啡杯和筷子去咖啡館和餐館,買二手衣服,從不點外賣。白天,她在北京胡同裡經營著一個家居用品商店。店裡沒有一次性塑料的制品,也不會向客戶提供購物袋。

「這並不容易,但也不是沒有可能,還沒這麼發達的時候,每個中國人都過著低碳生活,」 30歲的Yu說。「我會找到辦法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在兩年前設定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其中政府行動方案中的10個重點任務之一就是「綠色低碳全民行動」。該計畫旨在提高人們對碳足跡的認識,鼓勵推廣低碳產品,完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和更多有關氣候變化的教育。不過在實踐中,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做出明智的選擇並不容易,因為中國在要求和監管產品信息方面落後於歐洲。

浙江財經大學教授王建明說,中國應積極建設推動綠色產品認證的配套法律制度,使認證制度都有較完善的法律支撐。

以購物為例,中國消費行業快速互聯網化,使得低碳購物變得更為困難。去年,網上零售額在全國的占比預計將超過一半,高於2016年的20%。在美國這一比重約為15%,在西歐甚至更低。 根據Greenpeace數據,2018年所有快遞的貨物在中國產生了940萬噸包裝,到2025年可能會增加到4100萬噸,相當於日本每年的廢物總量。

每年,包括淘寶和京東在內的中國領先電商都在推廣綠色環保,鼓勵賣家使用更多的可回收包裝和更少的塑料帶。然而,這個行業擴張步伐極快,卻沒有過度包裝的懲罰,如果在運輸過程中商品因包裝不善受損,賣家就有可能蒙受損失。

在美團和餓了麼——中國最大的外賣訂購平台上,消費者現在可以選擇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來預訂「綠色訂單」。然而,即使是這個小小的舉措有時也會失敗,因為一些餐館無論如何還是提供塑料餐具。

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的項目顧問Eller Li表示,這是個人行動可以帶來變化的一個例子。

「這是一個常見的爭論 ——個人選擇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有多大,」 Li說。 「是的,改變像能源基礎設施這樣的大環境是最重要的,但個人層面的行動和意識也可以推動企業改變。」

不過對於中國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而言,要找到大多數產品的碳足跡信息並不容易。中國在2016年啟動了綠色產品認證制度,但到目前為止僅涵蓋19個類別。這些標準尚不明確、監管不力,消費者很難核實公司的排放聲稱是否屬實。

一項2021年的調查顯示,72%受訪者表示他們試圖購買符合環保要求公司的產品,但41%受訪者認為最大的障礙是低碳產品選擇有限。另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很難判斷產品是否真如公司聲稱的那樣低碳。

原文標題

Chinese Consumers Ar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Green Means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