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持美債至14年低 連續4個月沽售 分析料維穩人幣

中國減持美債至14年低 連續4個月沽售 分析料維穩人幣

中國再度減持美國國債。美國財政部公布,中國在7月賣出13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中國連續第四個月減持;持倉降至8218億美元,創2009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7月份外國持有美債的總額上升至7.655萬億美元,前一個月為7.562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2%。分析認為,中國為了應對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有需要出售美債以維持人民幣滙率穩定。

繼於6月份減持113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後,中國7月份再度減持136億美元美債,持倉降至8218億美元,但仍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者。今年以來,中國只曾在3月增持美債,當月購入了205億美元,其他月份都在減持。

持倉8218億美元 仍屬第二多

外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額連續兩個月上升。TD Securities美國利率策略主管Gennadiy Goldberg表示,雖然7月利率波動很大,仍有大量資金流入美國國債,外國持有量增加大部分來自開曼群島、盧森堡和百慕達,這些國家和資產託管有關,很難知道買家是誰。

日本仍是持有最多美國國債的國家,截至7月底,日本持有1.112萬億美元,較前一個月的1.105萬億美元有所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中國新聞周刊》撰文表示,為維護海外資產安全,中國應擴大進口需求,把長期積累的美元「借條」換成國內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實際資源。

學者倡「借條」換資源谷經濟

余永定強調,在正常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可降低中國企業的滙率風險和交易成本,但是如果美國決定凍結或扣押中國的資產,拒絕償還對中國的債務,即使中國對美國的債權是美國發行的熊貓債,也沒有辦法阻止美國這樣做。在極端情況下,中國對美國的債權是人民幣債權還是美元債權,根本並不重要。

文章稱,解決中國海外資產安全性問題的出路,不在於人民幣國際化,而在於「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認為中國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依靠內需而不是外需驅動經濟增長。

余永定提出,從短期看,中國應通過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從而擴大進口需求;從長期看,要通過結構改革,改變企業激勵機制,擴大進口需求,穩定出口,實現對外貿易的平衡,甚至不排除在一定時期容忍貿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