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新型人工視網膜 助失明動物恢復視力 更可感知紅外光︱Yahoo
【Yahoo健康】中國科研團隊近日成功研發新一代人工視網膜「碲納米線網絡」(TeNWNs),可透過「腦機接口」技術,讓失明動物重拾可見光視力,並首次獲得感知紅外光的「超視覺」能力。這項成果已於今日(6 日)凌晨刊登於《科學》(Science)雜誌,為視網膜退化患者帶來全新復明希望。
綜合內地傳媒報道,這次研究由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合作進行。科研人員表示,他們研發的人工視網膜是全球首創,能感應的光線範圍非常廣,由可見光延伸到近紅外光(470 至 1550 奈米)。這款人工視網膜植入眼底後,可以代替壞死的感光細胞接收光線,並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從而刺激仍然健康的視網膜神經細胞。
這個裝置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本身可以產生電力,不需要外接攝影機、電線或電池等設備,突破了傳統技術的限制。
靈長類動物植入半年無排斥情況
實驗結果顯示,這款人工視網膜成功讓失明小鼠重新感受到可見光,甚至在黑暗中也能看見紅外圖案。研究團隊亦在食蟹猴等靈長類動物身上進行測試,植入後半年內沒有出現排斥情況,為日後發展臨床應用打下基礎。
所謂「紅外圖案」,是指以紅外線呈現的圖像或標記。這些圖案在普通光線下是看不見的,只有具備紅外感應能力的裝置,才可以看見。例如夜視鏡看到的畫面,或用特製紅外墨水印刷的標誌,肉眼無法辨認,但在紅外線照射下會顯現出來。
有機會擴展人類視覺能力
研究人員指出,這款人工視網膜不只是幫助失明人士恢復視力,還有機會擴展人類本身的視覺能力。他們表示,這項技術結合了模仿視覺功能的修復能力,以及能感應更多光線的拓展功能,既無需動腦部手術,又突破了人類原本視覺的限制。不過,由於眼球和大腦視覺區的結構非常精細,現階段仍受到醫學倫理限制,暫時未能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團隊採用「雙軌並行」的研究方向:一方面開發像人工光感受器這類的人工視網膜來替代失效細胞,另一方面也研究基因治療,期望在疾病早期就能進行干預。當感光細胞完全退化,失去基因治療的條件時,則可透過人工視網膜來替代。
研究人員指,全球有超過 2 億人因視網膜感光細胞退化而失明,他們期望這項新技術能為這些患者帶來重見光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