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行業整頓的下一個目標:海量數據

【彭博】-- 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瞄準中國科技巨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他將怎樣讓它們分享關鍵數據,以此作為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轉型的全面計畫的一部分。

直到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等中國巨無霸企業的運行與它們的美國同行Facebook Inc.和Alphabet Inc.都還差不多,即利用用戶數據來完善越來越多的數字服務。由於更多的數據可以帶來更好的產品,因此科技平台通常會成為天然壟斷者——讓它們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力量,從而也會打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大門。

越來越多的美國議員開始要求立法來拆分美國的公司,但是到目前為止都還不成氣候。歐洲則主要聚焦給予用戶更大數據控制權,並對谷歌等公司徵收巨額的反托辣斯罰款。

相比之下,中國在遏制科技巨頭方面的步子邁得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大。習近平上個月宣告,政府將緊盯那些收集數據以形成壟斷並吞噬小型競爭對手的「平台」公司。之後,中國監管機構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為由,向阿里巴巴開出創紀錄的28億美元罰單,並給了另外幾十家頂級互聯網公司一個月的時間去改正自己的反競爭行為。

雖然存在一定的政治動機,但可能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中國試圖建立一個將釋放價值並推動成長的數據市場。北京正在大力投資數字基礎設施、起草數據使用新法規,並在全國各地建立新的數據中心,想要把中國定位為未來幾十年世界經濟轉型的領導者。

「這不是一項短期計畫,而是全國把經濟驅動力重心完全放到數據之上,」北京的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數字研究負責人Kendra Schaefer說。「因為存在如此巨大的成長空間,你可能會看到企業更願意接受中國的網絡管制以便進入市場。」

根據中國通信院,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成長速度比國內生產毛額(GDP)快多了,凸顯出其對未來成長的重要性。市場研究公司IDC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數據,即約48.6澤字節(ZB),大約比美國多60%,相當於逾10萬億張DVD。

如何讓中國最大的一些數據持有者加入是一大挑戰。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是直接獲得他們的數據,這也是一些強硬派的建議路線。

廈門大學教授趙燕菁在一個中國經濟論壇上提出了將大型科技巨頭的數據國有化的理由。他說,中國封了谷歌和Facebook,讓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公司得益,現在應與社會分享。

根據觀察者網發布的文本,趙燕菁說:「只有平台公有,才能‘馴服’資本。」

不過,大多數分析師認為這不太可能。雖然中國是一黨治國,但政權合法性部分系於實現改善生活水平的目標,而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則是成功的關鍵。

數據國有化可能很快適得其反,在中國正需要技術突破的時候扼殺創新;眼下,美國與其盟國正在聯手阻礙中國獲得先進的計算機晶片。

「你需要極具競爭力的公司,」喬治敦大學助理教授Lizhi Liu說。「數據國有化將傷害科技公司。如果拿走數據,這些公司將失去動力和創新能力。」

因此,中國官員現在重點放在制定有關數據所有權的立法上,以解決利益互相衝突的問題。深圳的地方官員可能與反托辣斯官員在專有數據公司必須分享多少的問題上看法不同,而安全部門可能在數據安全等問題上與經濟部門發生衝突。

「成本高昂」

其他工作主要涉及為各個實體和省份之間不一致的數據集設立標準,更便於其在新的數據交易所使用。例如北京最近就成立了一個允許企業交易匿名專有數據的數據交易所,這實際上是國家數據交易系統的試點。

到目前為止,過去幾年在上海和貴陽等城市建立的類似項目接受度並不高,部分原因在於它們互不連通,而且數據池很小。雖然大型科技平台和其他民營公司接受這些交易所至關重要,但仍在不斷發展的監管框架卻使許多參與者望而卻步。

「中國的數據非常零散,缺乏通用的標準,利用起來非常困難,成本也很高昂,」歐洲Sinolytics的顧問Camille Boullenois表示。「起草標準並鼓勵跨省數據庫將有助於激勵數據交易。」

直到最近,中國立法者關注的仍主要是安全問題。2017年實施的網絡安全法賦予了當局在必要時訪問幾乎所有私人數據的權利,並要求外國公司將中國客戶的數據存儲在本地,從而迫使蘋果公司與當地官員一起開設數據中心。

中國領導人現在致力於使用大數據來幫助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務。消防員可以使用它來更快地響應呼叫,醫院的數據可以幫助追蹤市民並遏制Covid-19的傳播。從智慧城市到金融監管,這將是一切的基礎。

中國政府正在發展數字人民幣,將與幾乎占據了整個移動支付市場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展開競爭,使得中國央行可以收集海量交易數據。當局還在建設企業社會信用體系放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該體系可衡量企業從納稅到環境保護和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社會信用。

原文標題Xi’s Next Target in Tech Crackdown Is China’s Vast Reams of Data

(新增小標「成本高昂」之後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