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緩和經濟改革步調 因普通民眾受到影響

【彭博】-- 在一個重要政治會議舉行之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大刀闊斧地整頓了重要行業。現在,他開始踩剎車了。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最近幾周,中國政府旨在降低經濟對債務、壟斷和化石燃料依賴的廣泛政策有所軟化。雖然企業精英受到了懲戒,但這些政策也開始讓普通民眾受到電價上漲、儲蓄減少的影響,而且如果經濟繼續面臨艱難處境,就業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在電力危機威脅到工廠運轉和家庭冬季取暖之際,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一周前表達了謹慎態度,稱中國需要重新思考能源轉型步伐。

上周五,中國央行終於在恆大債務危機上打破沈默,稱風險「可控」,要求銀行平穩有序投放房地產貸款。不久前彭博報導稱,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於上月底窗口指導了至少部分大型商業銀行,允許銀行在四季度加快對個人抵押貸款的審躉售放。

「中國現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結構性經濟阻力,」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助理George Magnus表示。「在一個非常明確的政治議程的背景下,穩定和秩序將高於一切。共產黨承受不起讓恆大或通膨之類的問題出差錯。」

政策回調顯示了習近平在改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避免給14億人口造成太多痛苦之間的艱難平衡;中國約40%的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155美元)。在「共同富裕」理念的指導下,中國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政策,但它們對中共執政以及最終對他個人的政治命運都構成了長期威脅。

雖然習近平在下個月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及明年的黨代會召開前立威很重要,但是任何引發社會動盪的經濟下滑都可能削弱他對權力的掌控;每五年一次的黨代會是領導層換屆的時間,習近平料將在這次黨代會上獲得史無前例的第三個任期。放慢關鍵領域的改革步伐,將讓習近平能夠緩和眼下的壓力,而又不改變他的中國經濟轉型總體計畫。

「嚴重風險」

「習近平對直接導致很多中國老百姓受苦的結果的容忍度很低,因為這會給政治穩定帶來嚴重風險,」Eurasia Group的中國和東北亞分析師Neil Thomas說。

中國能源危機和房地產市場放緩的嚴重程度出乎了經濟學家的意料,促使許多人下調了全年經濟成長預測。周一發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彰顯出挑戰:國內生產毛額(GDP)同比成長4.9%,較二季度7.9%的增速放緩。滬深300指數今年以來下跌約1.2%,在亞洲股市中表現較差。

雖然中國決策者表達了對能夠實現溫和成長目標的信心,而且沒有發出刺激計畫的信號,但當局最近也在艱難調整做法。美銀經濟學家Miao Ouyang和Helen Qiao上月警告稱,信貸緊縮「過度激進」,將不利於實現「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政策目標」。

在上周一個關於電力危機的視頻圓桌會議上,在華歐洲企業的代表表示,他們的工廠經理深夜收到了政府官員發來、要求次日停產的簡訊。他們稱,地方政府不能根據能源使用情況來區分公司,而是採取了「一刀切」的做法,主要是因為擔心讓中央政府不滿。

與此同時,高層領導人迅速行動、放鬆電價控制,以緩解這場由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地方官員急於實現碳排放目標一起促成的危機。國務院常務會議本月要求改革完善煤電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有序推動燃煤發電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

「不可能一蹴而就」

《求是》上周五發表習近平8月份講話的更完整版本,強調了「循序漸進」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不可能一蹴而就,」習近平表示。

他補充說,最終目標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他呼籲加強公共部門,改善社會保障網絡,同時強調暢通向上流動通道,並調動「企業家積極性」。

他還承認中國還不知道效果將會如何:「我們對解決貧困問題有了完整的辦法,但在如何致富問題上還要探索積累經驗。」

恆大有沒有救 能不能救是盤旋在投資者心頭的疑問:QuickTake

在強化愛國主義的同時,中國正在緩和與美國及其盟國的緊張關係。對於美國在台灣部署軍事顧問的報導,北京方面反應相對平淡。習近平同意今年晚些時候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峰會,上周也與歐盟敲定今年晚些時候舉行峰會。

高盛集團最近獲准全資控股在華證券合資企業,為其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積極擴張鋪平了道路。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一接受央視採訪稱,政府將繼續擴大外資市場准入。

蒙特利爾BCA Research的地緣政治策略師Matthew Gertken稱,習近平現在側重穩定經濟。

「在當前軌道上,流動性不足加劇、房地產價格大跌、信貸緊縮、金融和經濟危機及社會政治問題的風險明顯且近在眼前,」他說。「這些結果可能最終無法避免,但首先當局將緩和政策以避開它們。」

原文標題Xi Dials Back China’s Economic Overhaul as Masses Feel Pain (1)

(更新全文細節)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