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發抗震土房 「授之以漁」村民自建

中大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指,他們一四年起到雲南、廣西等地,開展「一專一村」農村可持續發展支援計畫。

【星島日報報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四年雲南省發生六點一級地震,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師生到當地協助災後重建,為一對老夫婦設計及建造新型抗震夯土農宅,逾九成建築材料是紅土,但具抗震功能,每方米成本低至九百四十港元。帶領項目的建築學教授吳恩融表示,希望教懂村民這項建房技術,好讓他們「自己房子自己建」,住得更有尊嚴,並坦言冀以己之力逐步影響國家扶貧抗震政策。 三年前雲南魯甸縣大地震,震央附近的光明村第十二村民小組,共有六十一戶人家,該村八成房屋以土建成,震後全數損毀。吳恩融指,災後一個月,他們到當地協助,發現部分村民修建磚房成本高昂,其他未能負擔的村民流離失所,其中有一對年屆八旬的楊氏老夫婦,住在簡陋帳篷,團隊決定為他們設計和建造新型的抗震夯土房。 傳統夯土技術把泥土土料壓成磚塊,再建成房子,但遇到地震容易摧毀。中大團隊改良了土料中黏土、砂子和纖維的比例,並加入極少量水泥,又在牆身加竹子充當鋼筋,以達致國家八度抗震設防要求。他們最後花四個月,建成一幢兩層高、面積一百四十八方米的新土房,每方米建築成本僅九百四十港元,比同村磚房每方米一千四百至一千六百港元節省四成。 楊氏老夫婦對新土房十分滿意,尤其喜愛團隊為他們打造的採光通風中庭及屋外院子,兩老常在該處編織竹籃、做手工活。屋頂採用金字塔式結構修建,即使有一面土牆倒塌,屋頂也不會整個塌下,符合團隊設下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標。 新土房其貌不揚,也沒塗上灰水裝飾,但卻在全球逾二百五十個建築項目中突圍而出,獲頒英國《建築評論》雜誌建築大獎,更入圍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節。吳恩融引述評判評語指,致勝關鍵在於「有人味」,「其餘入圍建築都很漂亮,像有些是度假屋,但建築是給人住的,我們的屋子不僅給人居住,還給人尊嚴,即使貧窮也住得有尊嚴。」 他又指,最初在汶川大地震後研發這種土房,當地村民曾覺得他們「傻」,副縣長去看他們建房時還扔磚頭嗤笑「這是啥東西」,結果磚頭碰到牆壁反而碎掉,建好首間抗震土房後,該村其餘三十三戶人都爭先要求建房,最後由團隊教授村民相關技術,「自己房子自己建」。不過吳恩融指,最希望能影響國家推廣防震土房技術,「由上面發功,幫助貧困地區防震才能幫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