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風俗,走月亮

中秋風俗。趁住中秋月色夜遊,男女與少年提燈闖蕩市鎮與田野,這些都是華夏的美好風俗。

江南有「走月亮」,江西有「燒瓦塔」。吳地舊俗,中秋夜婦女盛妝出游,踏月徹曉,謂之走月亮,俗稱「踏月」。清人沈復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中秋日…… 吳 俗,婦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戶,皆出,結隊而游,名曰『走月亮』。」 清人顧祿《清嘉錄·走月亮》記載:「婦女盛妝出游,互相往還,或隨喜尼菴,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往日江蘇地區的婦女,在中秋夜走月亮,結伴月下遊玩,互相走訪,拜佛庵,舉行文藝活動。蘇州婦女走月亮,要走三橋,即至少要走過三座橋;有的要走過更多的橋,而且不許重復,既考體力,也考智力。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中秋共把斗香燒,姐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遊明月巷,踏歌還度彩雲橋。」

閩南一帶認為中秋走月亮可令身體健康、袪除疾病,故走月亮又稱「走百病」。福建浦城認為中秋浦城南浦橋走一趟,可得長壽。

民初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香港之鐵盒煲蠟,台灣之中秋燒烤,都有中秋燒火照明玩樂之遺風。

月光神乃嫦娥所化,嫦娥服食西王母仙丹兩顆而長生不老,青春常駐,而且飛升登月為仙。秋分至中秋期間,婦女拜月光神,祈求容顏嬌美,身體健康。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記載民間在中秋拜月光的盛況:「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另外,京城兒童在中秋節玩兔公仔和食兔兒餅。「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小孩拜兔兒爺祈求聰明活潑,也食兔兒餅。《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 兔兒爺用泥製成,披袍甲,戴戰盔,手執長棒,背插旗胜,五彩塗畫,裝以金銀,造形別緻,深得兒童喜愛。香港復興會於丁酉年秋分祭月,恢復舊俗,拜月光神,也派發兔兒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