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低血壓

低血壓是指收縮壓低於90mmHg, 舒張壓低於60mmHg, 伴有頭暈、目眩、乏力、心悸、胸悶、氣短、面色無華、四肢不溫、麻木酸軟、甚至黑矇、暈厥等症狀,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根據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根據發病原因分為體質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和繼發性低血壓。繼發性低血壓往往與神經、內分泌、心血管等系統疾病有關。

慢性體質性低血壓和體位性低血壓在年輕體弱的婦女和高齡老人較為多見。部分老年人患低血壓更容易發生缺血性中風。有研究顯示在老年人中, 低血壓人群和正常人群相比死亡率增高, 低血壓不容忽視,但西醫治療缺乏。中醫從整體上調理臟腑氣血陰陽,療效頗佳。

在中醫看來,本病屬於「眩暈」、「虛勞」、「心悸」、「脫證」範疇,多見於虛證。病因病機或有先天稟賦不足、後天攝生調養不濟、勞倦傷正、失血耗氣,以致血脈空虛, 氣弱血虧, 鼓動乏力, 脈道失濡,心脈清竅失養;氣不足而推動無力, 清陽不升;或情志不遂, 鬱阻肝氣,血脈不利;或濕邪內阻, 三焦運行失暢, 陰陽不相協調所致。

治法選方:

  • 補脾益氣,升陽舉陷。方選補中益氣湯加味,適用於中氣下陷證:症見頭暈目眩,遇動遇勞加重,甚則眼矇僕倒,神疲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 益氣斂陰。方選生脈散加減,適用於氣陰兩虛:症見頭暈目眩,遇動遇勞加重,甚則眼矇僕倒,精神萎靡,心悸失眠,口乾咽燥,面色萎黃,舌紅少苔,脈細弱。

  • 益腎補陰。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適用於腎陰不足證:症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眠差盜汗,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弦。

  • 溫補心腎,振奮陽氣。方選人參四逆湯合右歸丸加減,適用於心腎陽虛證:症見眩暈,心悸或心胸憋悶,自汗,形寒肢冷,神倦嗜臥,腰背酸痛,面色蒼白,便溏,或有陽痿遺精,舌淡或淡胖有齒痕或紫暗,苔白,脈細弱或沉遲。

  • 芳化濕濁,和胃暢中。方選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適用於濕困中焦證:症見頭矇不清,胸悶納呆,口乾口黏,食欲不振,大便不暢或伴有惡臭,舌淡紅,苔厚膩或黃,脈濡緩。

  • 補益心脾。方選歸脾湯加減,適用於心脾兩虛證:心悸健忘,少寐多夢,面色萎黃,氣短神怯,食少倦怠,腹脹便溏,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不調,月經色淡量多,崩漏,或經少經閉,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

  • 疏肝理氣。方選四逆散加減,適用於肝鬱氣滯證:動則眩暈,兩脅脹痛,失眠多夢,心悸而煩,口乾,小便黃少,脈弦,舌質紅,苔薄黃。若肝經鬱熱,則宜清肝泄熱,方可選滋水清肝飲。

生活調養:

1、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劇烈運動。

2、均衡飲食,少吃苦瓜、綠豆、葫蘆、冬瓜、西瓜、芹菜、山楂、海帶、葵花籽等具降壓效應的食品。

3、保證足夠的睡眠、規律正常的生活。避免過勞、熬夜。

4、起立時動作要緩慢,不要過猛過快,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

5、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

6、經常測量血壓注意變化。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張紅霞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