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極端天氣

五月是香港的雨季,但今年天氣異常乾旱及酷熱,雨量不足正常兩成。執筆之時(5月28日),天文台氣溫已連續12日上升至33度或以上,打破了1963年五月連續8日的紀錄。而五月的酷熱日數已累積至13日,與1963年相同,並且很大機會超越。

這是一次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原因是甚麼?今年五月,副熱帶高壓脊異常強勁,從太平洋西伸覆蓋華南及南海,而印度洋的西南季候風則遲遲未能進入南海,為香港帶來雨量。在副熱帶高壓脊籠罩的地區,空氣下沉,除了抑壓雲層形成外,當空氣下沉時壓力增加令溫度上升,因此出現晴朗酷熱天氣。

副熱帶高壓脊於每年夏季都會西伸幾次,一般出現在七月、八月較多,但今年五月這次西伸比較持續。不過,香港雨量還有另一個重要來源:熱帶氣旋,而風季即將展開,未來幾個月熱帶氣旋的形成及走勢,將成為今年香港雨量多寡的關鍵。

圖:2018年5月27日晚上8時(香港時間)東亞地區地面氣壓及500百帕高度分析圖。地面高壓中心位於台灣,台北出現122年以來5月最高氣溫38.2度。紅色範圍表示500百帕高度超過5880米的區域,代表副熱帶高壓脊影響範圍,可見副熱帶高壓脊正覆蓋中國東南沿岸及南中國海。(來源:tropicaltidbits.com)

有前政府官員將今次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暖化扯上關係。氣候(climate)和天氣(weather)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全球暖化可能引致極端天氣事件更頻繁,但大氣變化亦有隨機性,我們不能將單一極端天氣事件直接與全球暖化掛勾,需要更多數據及驗證(例如極端天氣是否常規化),否則容易出現謬誤。舉例,假如近日的酷熱天氣因全球暖化而引起,如果明年5月氣溫回復正常,是否代表全球暖化消失甚至逆轉?

工業革命後,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上升是不爭的事實。溫室氣體增加使大氣積存更多熱能也合乎科學。因此,工業革命後因大氣溫室氣體增加而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是一個合理推斷,不過是否唯一原因,現階段不能確定。此外,亦有說法認為假如全球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亦會上升,因而令蒸發量增加,雲量增加並把陽光反射,令太陽的熱能無法到達地面,地面氣溫因而下降,出現全球冷卻的現象。誰是誰非,現時仍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