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棄置垃圾量10年間不跌反升 環諮會批評環保署措施失效

【on.cc東網專訊】港府減廢力度不足,近10年每人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不跌反升約15%。環境諮詢委員會今(7日)討論《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環保署副署長胡偉文指2019年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為平均每日11,057公噸,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7公斤,較2011年1.27公斤的人均棄置量高。他解釋數字增加應與經濟發展,人為因素與生活習慣有關,政府期望透過多重措施,包括盡快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措施作改善,舉例指南韓、台灣等地區在實施相關措施後垃圾量有下降,政府望在2029年前可把人均棄置量減低40%至45%,並把回收量提升55%,從而在2035年達至零廢堆填。

環諮會主席黃遠輝批評,人均棄置量在10年間不跌反升,質疑上次藍圖措施成效,表示若教育及宣傳有效,市民減廢意識應該有提升,致棄置量亦有減少,但現時竟然增多,代表措施失效,批評政府不能過分依賴垃圾徵費,在其他方面亦要加把勁。

環諮會委員、飲食界代表黃傑龍指,現時全港每日於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廚餘約佔3,353公噸,佔30%。目前政府在環保園Opark有廚餘廠,每日可處理約200噸廚餘,但他指現時每日政府只收集到130公噸廚餘,即得物無所用。

胡偉文承認處理廚餘問題難度高,現時廚餘廠可處理數量,與每天棄置量仍有距離,但坦言現時在家居及食肆未有有效的回收系統,政府料在本年推出先導計劃,發出4張不同合約予營辦商嘗試以不同方式收集廚餘,又透露上星期與生產力促進局會面時,正研發機器可透過酸化等程序來改善垃圾臭味。他指現時收集廚餘成本最貴來自運輸,若可減低臭味,代表未必需要每天進行收集,現正與房屋協會討論,希望在公屋裝設有關機器。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陸嘉健亦指,正與食環署相討在垃圾站放置回收設施。環保署助理署長鄭德權亦指,正與教育局商討在學校復課後現場分飯的先導計劃,另會撥款給學校買蒸飯機及洗碗碟機等,讓學生可自備餐具,進食後自行清洗,減少廚餘及塑膠。

被問到膠袋徵費多年未有檢討,與其他減少塑膠措施,陸嘉健指政府早已完成膠袋徵費檢討,除了檢討0.5港元的徵費外,亦考慮收緊現時豁免範圍,但鑑於疫情影響、經濟不境,若在年頭推出,市民觀感不好,故現時押後至今年年內檢討。另外,他指政府會推出塑膠餐具的諮詢,預料在1年多就可實施,但指業界與市民或會考慮有否代替品。黃遠輝回應指,收費方式或會扭曲市場與消費者消費行為,例如在減少膠袋後,取而代之是家中囤積大量環保袋,政府應考慮如何把節約理念主流化。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