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小生亞倫狄龍——名筆論語(鄧小宇)

老邁的亞倫狄龍仍然充滿神采。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鄧小宇,生於香港,《號外》雜誌創辦人之一,並替《號外》撰寫文章至今,除在香港,內地亦有發行其著作《吃羅宋餐的日子》、《穿Kenzo的女人》及《女人就是女人》之簡體字版。個人網站:www.dengxiaoyu.net。) 最近在網上看到大約兩年前、已年屆八十一高齡的意大利籍女星蘇菲亞羅蘭,替一家名牌宣傳旗下新香水拍的廣告片,馬上令我憶起兒時聽到一首粵語流行曲的頭一句:「擰柳腰好似蘇菲亞羅蘭」,當年芸芸「肉彈」中,蘇菲亞羅蘭和我成長時的香港好像特別有緣份,社會上各個階層,連沒有看西片的販夫走卒輩都熟悉她的大名,那麼在和她同期的男明星當中,有沒有知名度像她般街知巷聞呢?答案是肯定有,而且他在香港享有的知名度絕對是過之而無不及,他就是亞倫狄龍(Alain Delon)。 如果蘇菲亞羅蘭曾一度是「肉彈」的代名詞,「靚仔小生」的寶座就非亞倫狄龍莫屬了,直到今日我仍想不起有哪個男明星比他更英俊,真的只有他才配得上稱為「大帥哥」。在網上搜索他年輕時的照片豈止千百張,難得幾乎沒有一張他的面孔不是接近「完美無瑕」,甚至可以大膽講完美命中率屬百分之百。 其實即使在最紅時,亞倫狄龍主演的電影在香港賣座只屬一般,主要是他沒參演過荷里活大製作,他本身是法國演員,大部分作品都是歐陸電影,這些較小品、較冷門電影,在香港的票房很難與荷里活猛片相比,但他竟然能落地生根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相信主要就是靠他那張萬中無一的俊俏面孔了。像我們本地影星狄龍,他改「狄龍」這藝名,靈感肯定來自這位法國小生,此外曾經有一個本地仿歐陸服裝品牌名稱竟叫「巴黎狄龍」,並以此名經營了數十年!我還記得另有紅極一時的Alain Delon太陽眼鏡,他應該是娛樂圈中第一個繞過做「名牌代言人」,直接打正自己名字做品牌的藝人,在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他的風頭確是一時無兩。 不止香港,他曾經紅遍全球各地,以我所知他和柯德莉夏萍兩人在日本,就至今依然受到熱烈擁戴,「粉絲」無數。也許北美洲是唯一例外,荷里活一度向他招手,曾和安瑪嘉烈合拍過一部警匪片《喋血街頭》(《Once a Thief》),我們的吳宇森就套用過這部不特別出眾電影的片名在他其中一部作品,相信還是因為有亞倫狄龍主演的關係,亦間接證實亞倫狄龍在香港的影響力。可能他的形象不大迎合美加人口味(太靚、太Refine不夠陽剛?),他在荷里活發展並不理想,聽聞慧雲李主演、田納西威廉斯原著的《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港譯《三月杜鵑紅》),劇中身分為男妓的男主角,本來已內定由亞倫狄龍主演,而他也確有點Gigolo Feel,但有傳慧雲李看到他的照片就馬上提出要換人,好像是慧雲李不能接受她主演的電影中有任何人靚過她,包括男角,結果亞倫狄龍無緣演出,改由華倫比提頂上。事實是否這樣?這類芝麻綠豆的陳年小事又如何去求證,當是一則有趣的傳聞就好了。 其實他專心留在歐洲發展也有很不俗的成績,除了無數賣座商業片,他還得到多位當年影壇頂級的大師賞識,像意大利的安東尼奧尼就找亞倫狄龍和他的愛將蒙妮卡維蒂合拍他著名三部曲最後一部《蝕》(《Eclipse》),同是意大利的維斯康提也邀他演出過兩部可以說維斯康提畢生代表作《Rocco And His Brothers》(港譯《手足情仇》),以及《Leopard》(港譯《氣蓋山河》),另外因麥卡錫逼害荷里活大批懷疑是親共人土而被逼流亡到英國的約瑟盧西,在一九六〇、一九七〇年代曾被影評人捧為大師級導演,不少作品都曾揚威多個國際一線影展,但他的地位似乎不怎樣經得起時間考驗,近年好像已被遺忘,在他全盛期間亦有請亞倫狄龍演過《The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和《Mr. Klein》。 反而在本土法國,他竟好像與「新潮派」擦身而過,也是憾事(我年少時一直是譯作「新潮派」,不知何時開始改譯成「新浪潮」),反而和他齊名的尚保羅貝蒙多早年是尚盧高達的愛將,拍過他著名的《斷了氣》、《女人就是女人》和《狂人皮埃多》等經典,可能「新潮派」冒起時,亞倫狄龍的名氣已如日中天,那些成本低的「新潮派」電影負擔不起他高昂片酬吧。 當然他有拍過無數「新潮派」以外的法國名片,其中包括他和尚保羅貝蒙多兩大法國天王合拍的大製作《Borsalino》,記憶中一九六七年的《黑俠恩仇》(《Black Tulip》),他一人分飾孿生兄弟兩角,在香港就十分受落,一九六八年的《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港譯《懾魄勾魂》),他也是分飾兩角,今次是人格分裂的兩面人,可能太「深奧」,有點曲高和寡了。數到最受當年文青愛戴的必然是《縱橫四海》(《The Adventurers》)莫屬,電影拍得浪漫淒美無比,加上濃郁歐陸情調,相信任何愛上層樓的年輕人都沒法不被此片俘虜,吳宇森亦又一次在他的作品用了《縱橫四海》做片名。 即使沒有「新潮派」加持,亞倫狄龍總算得到法國以拍警匪片馳名的殿堂級導演梅維爾垂青,拍了兩部影響香港新浪潮導演至深(特別是吳宇森)的經典作品《獨行殺手》(《Le Samourai》)和《Red Circle》,片中他孤獨冷酷殺手形象深入影癡心,絕對是影史中不朽的Icon了吧! 要追溯最初香港影迷「發掘」亞倫狄龍這個靚仔小生的電影,肯定是《怒海沉屍》(《Purple Noon》),它是《心計》(《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原裝電影版本,亞倫狄龍就是演後來Matt Damon的同一角色——那個低下層小子,不惜謀殺好友轉換身分向上爬,電影捕捉到地中海陽光燦爛無比的岸景和海景,除了驚慄,絕對是一次Breathtaking的唯美視覺經驗,當然亞倫狄龍是這唯美視覺「驚艷」的重要成分,電影在香港首映時不特別惹人注目,但口碑相傳,其後重映無論是正場、早場、公餘場都不乏捧場客,成為傳奇的沉鈎之作。 時至今日,即使亞倫狄龍垂垂老矣,但互聯網上向他「致敬」,剪輯他照片和電影片段的短片依舊多不勝數,看之不盡,從短片的出處可以看出懷念他的影迷散布全球不同角落,當中有不少特別剪輯了他和奧地利籍女星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的合照和電影,他們倆從一九五八年合演《Christine》(《花落斷腸時》)開始,就被電影公司及傳媒包裝成銀幕情侶,據聞他們在現實確曾假戲真情墮入愛河,情侶關係維繫了好幾年,亞倫狄龍和羅美雪妮黛分別流着拉丁和日耳曼兩大歐陸血統,怎看都是完美匹配的金童玉女,正好織出了一段公眾樂於見到童話式的戀情。 我在網上搜到的亞倫狄龍照片,其中一張是他年老時去了羅美雪妮黛的墓地悼念,送上鮮花,於是影迷又願意相信神話依然延續:亞倫狄龍對早逝的羅美雪妮黛至今仍餘情未了。管他真假,明星的魅力不正就是替我們這些「凡人」締造神話?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