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更要抱持研究熱情

廣達研究院院長 張嘉淵(影像來源:攝影/王竹君)
廣達研究院院長 張嘉淵(影像來源:攝影/王竹君)

2021-12-01 彭琬芸

學校和企業之間不該是單向的供應鏈,廣達電腦公司技術長張嘉淵從廣達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看見研發、轉型與商機。

廣達電腦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發合作,早在2000年初便已展開,雙方密切合作超過20年,共同開發出新穎的技術。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以「λ‧vue」為例解釋:「晃動跟醫療、健康究竟有什麼關係?」影片中熟睡的嬰兒看似靜止不動,但經過λ‧vue的演算法處理,把細微的震動放大,心跳脈搏的數據在螢幕上一目了然。這套演算法可以從影像判斷血管跳動來測量脈搏、胸部起伏得知呼吸頻率,甚至放大眼球晃動與孕婦的胎動等,不必在患者身上安裝裝置,直接從影像中尋找健康與否的脈絡,λ‧vue展現了無硬體、非接觸的遠端醫療服務潛力。

張嘉淵說這技術可以追溯到2010年左右,在廣達研究院劍橋分院和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CSAIL)研究合作中,看到一個可以辨識細微動作的數學演算法。加上MIT好幾名教授杜然德(Fredo Durand)、弗里曼(William T. Freeman)、魯賓斯坦(Michael Rubinstein)等人的研究也聚焦在影像與演算法,他看好相關技術的前景,也好奇這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應用領域。當時張嘉淵的想法很簡單,就只是覺得很有趣,他回想:「科學比技術早,技術比產品早,在產業界,基於好奇所做的研究太少了。」

「很有趣」這聽起來模糊、甚至有點不確定的初心,在幾年後真正成形,發展成可運用於各種需要精密觀察的動態影像顯微軟體。張嘉淵說,該軟體服務取名為λ‧vue,代表可以看到(vue)微小的變化(lambda)。且廣達與MIT共同持有其核心演算法技術的智慧財產權,也就是說,廣達與MIT都可以使用其核心演算法開發各自的產品,於是廣達帶著演算法,由自家工程師開發軟體介面、加以最佳化並微調成低延遲、快速而穩定的商用服務。

學校不是企業的供應商

有這樣的成果,或許與廣達對產學合作的理念有關。張嘉淵認為社會常把產學合作中,學校跟產業想成是一個供應鏈(supply chain)一般的單向關係:學校提供企業需要的人才或技術;企業則提供經費。他說:「把學校當成供應商是不對的,或許這也是台灣最大的問題。我們跟MIT一起產出,是合作關係,廣達研究院派駐的研究員與MIT的研究人員從最初期就共同研究,慢慢選定相同的題目,團隊研發合作前進。」

張嘉淵認為,與MIT的合作也讓廣達取得最創新的概念與靈感。最初廣達研究院與MIT對演算法的相關研究,就讓張嘉淵理解到未來「運算能力」不再是問題,演算法絕對會扮演重要角色。

這也是廣達早在2000年已設立「廣達研究院」的原因。張嘉淵解釋,廣達不僅在10年間投入4500萬美元資助各項計畫,還直接派任廣達的研究員與CSAIL學者合作。這些研究員除了是工程師、具有博士學位,而且對研究充滿熱情,廣達研究院的任務有別於企業其他部門,更有學術機構的味道。「從我的角度,我們與MIT的合作是摸索、構築、不斷尋找的過程,也因為這樣才叫研究(re-search)吧。」……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1年第238期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