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向以色列發射 180 枚導彈 當地響起警報 內塔尼亞胡:伊朗犯下重大錯誤︱Yahoo

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多枚導彈遭防空系統攔截。(AFP)
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多枚導彈遭防空系統攔截。(AFP)

【07:40 更新】

【Yahoo 新聞報道】伊朗對以色列的導彈攻擊暫告一段落。以色列軍方表示,未收到傷亡報告;當地傳媒引述救援組織指,特拉維夫有兩人受輕傷,懷疑由導彈碎片所致。

路透社引述伊朗高級官員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下令展開今次攻擊。

以色列軍方指,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約 180 枚導彈,發言人 Daniel Hagari 表示,很多導彈都被攔截,其餘部份導彈在以色列中部和南部著陸。Hagari 指,今次的攻擊將會面臨後果。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則表示,伊朗今次犯下了重大錯誤,將要為此付出代價,強調無論受到誰攻擊,以色列都會還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回應,伊朗對以色列發動導彈襲擊是完全不可接受,應該受到全世界的譴責;又指初步報告表明,以色列在美國和其他夥伴的積極支持下,已有效挫敗這次襲擊。

【1:40 更新】

以色列軍方指,至今未清楚是否有人員傷亡,但經過情勢評估,以色列的人民現時可以離開受保護的地方。

以色列《國土報》引述以色列救援部門指,伊朗空襲後,特拉維夫有兩人受輕傷。

【1:30更新】

伊朗駐聯合國代表團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伊朗對猶太復國主義政權的恐怖行為進行了「合法、理性且正當」的回應。聲明指,這些行為涉及針對伊朗國民和利益,並侵犯了伊朗的國家主權。

聲明強調,若以色列敢於反擊或進一步犯下惡行,伊朗會報以毀滅性的回應,呼籲區內的國家及政權與以色列劃清界線。

另外,在伊朗發射導彈前,特拉維夫槍擊中有 4 人喪生。當地警方指,兩名槍手已被「制伏」。

【1:15更新】

較早前,伊朗疑發射第二波彈道飛彈,飛越耶路撒冷上空。以色列指,至少近 200 枚飛彈由伊朗射向以色列,現時約旦已暫停空中交通,以色列所有機場均無航班起飛或抵達。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駐中東地區的部隊在這次導彈襲擊中並未成為目標。

【1:00更新】

伊朗革命衛隊表示,他們向以色列發射了數十枚飛彈,並警告若以色列報復,以色列會再次成為攻擊目標。伊朗革命衛隊又指,發射飛彈是為了報復哈桑.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等領導人被殺。

【12:40更新】

以色列軍方發表聲明,伊朗已向以色列發射飛彈,以色列各地響起警報,呼籲當地人民立即避難。

在較早時間,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疑槍擊案,有多人中槍倒地。

以色列國防軍發佈圖表,顯示數分鐘內以色列響起空襲警報的位置。
以色列國防軍發佈圖表,顯示數分鐘內以色列響起空襲警報的位置。

中東局勢繼續升溫,以色列早前在黎巴嫩南部展開地面行動。美國白宮指,伊朗正準備即對以色列發射彈道飛彈。

以色列軍方發言人警告,伊朗行動或屬大規模攻擊,又指以色列已做好防禦和攻擊準備。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已發佈通告,要求職員及其家屬就地避難。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早前呼籲,避免任何令局勢惡化的軍事行動,冀多方以外交對話解決衝突。

翻查資料顯示,伊朗今年 4 月曾對以色列發射對彈,但絕大部份導彈均被以色列及美國領對的聯軍攔截。據路透社引述不具名的美國官員指,今次伊朗攻擊的規模,或與 4 月時的規模一樣甚至更大。

美聯社指,美國軍艦和飛機已部署附近地區,一旦伊朗發動襲擊時會協助以色列。現時地中海有三艘美國海軍驅逐艦,阿曼灣亦有一艘航空母艦,均具備擊落導彈的能力。

BEIRUT, LEBANON - OCTOBER 01: Smoke rises from the impact sites following the Israeli army's attack on Bir Hassan neighborhood in Beirut, Lebanon on October 01, 2024. (Photo by Ramiz Dallah/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以色列較早前空襲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有建築物被擊中。 (Photo by Ramiz Dallah/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BEIRUT, LEBANON - OCTOBER 01: Smoke rises from the buildings hit by Israeli army near Al-Zahra Hospital in the Bir Hasan area of Beirut, Lebanon on October 01, 2024. (Photo by Houssam Shbaro/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以色列繼續攻打黎巴嫩,有建築被擊中冒煙。 (Photo by Houssam Shbaro/Anadolu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