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濕氣嗎?

在香港,不少求診中醫人士都會問:「醫師,我有濕氣嗎?濕氣重嗎?」事實上,由於香港位處沿海地區,令人容易感受到外界濕氣,而濕氣侵襲人體,即中醫所指的「外感濕邪」。除了外感,濕邪亦可自內而生,很多都市人因作息不規律,過於勞累;飲食無節制,過量進食生冷肥甘食物,而引致脾胃損傷,脾胃運化受損則會產生濕邪。內生濕邪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同時亦與負責輸布及代謝水液的肺和腎功能失調有關。

濕性瀰漫,無處不到,病位廣泛,內至臟腑,外至四肢筋脈皮膚,上中下三焦均可侵犯。表現症狀因不同侵犯病位而異。濕邪既可單獨傷人,亦可兼夾他邪而侵襲人體為病,如風、寒、暑、熱之邪,隨著病情發展,體質不同,病邪可相互轉化,症候繁多、複雜。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有沉重與穢濁的意思。濕邪為患的症狀表現包括頭昏、頭重如有物包裹、四肢沉重、周身倦怠、精神不振、嗜睡、面色晦暗、舌苔膩。另有濕性粘膩,易阻氣機,症狀表現為胸隔憋悶、脘腹滯脹。濕邪為病可出現於人體的各個系統疾病,較常見為肝膽腸胃消化疾病、風濕痛症、婦人帶下病、高血壓、肥胖及多種皮膚病。

濕病的初期往往因症狀輕微,處於亞健康狀態,易被人忽視,濕病削弱後天之本脾胃功能,影響氣血生化,繼而累及其他臟腑,百病叢生。引中醫經典《金匱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意指脾氣旺則邪不易侵,脾氣健旺是人體抗病力的基礎。因此我們應好好保養脾胃,避免濕病纏身,這可從運動鍛鍊、飲食節制、調攝精神做起。至於日常食療湯方,可加入中藥如山藥(淮山)、白扁豆、白术、黨參、茯苓、薏苡仁、蓮子、芡實、綠豆、赤小豆、陳皮等,健脾化濕,並不妨在雨水多的日子或身體有濕氣之時調補飲用。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註冊中醫師王珮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