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服日穿校裙 男生對抗甚麼?

便服日穿校裙 男生對抗甚麼?

【經濟日報專訊】屯門某中學上周舉行便服日,有中四男生選穿校裙,據悉訓導老師堅持記過處分。有鑑事件已發酵成網絡公審,校方何不藉機替學生上一門公民及性別教育課? 青春期的年輕人總是反叛,有校服規條就總有人犯規,直腳褲變成修身褲,長裙收至不及膝,師生每天恒久對抗,可謂中外皆然。 涉事學生熟讀手冊規條才於校內換上裙子,挑戰權威之心明顯,訓導主任原初威脅記過,學生覺得校方理屈自可理解,但後來男生結隊穿裙外出吃飯,讓一眾家長、街坊看在眼內,訓導若以影響校譽來追究,倒也能夠理直氣壯。 校服傳統 源於16世紀英國 只是,校方最初舉行便服日是希望推動學生關心社會、熱心公益,弄出僵局是否不幸?教育局訓育及輔導組也坦承,校服儀容規例易有爭議,應多收集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意見來討論,解釋意義,爭取支持。 訓導權在學校,要處分不難,但若能了解學生穿校裙究竟純粹想威風,抑或不滿日常校服規條,方能達成便服日核心的公民教育目的。 校服的傳統源於16世紀的英國,當時的義學希望所有學生能穿上統一服飾,以消弭貧富差異,後來貴族私學引入獨特的服飾如圓草帽,藉此建立歸屬感。法國、德國、西班牙及挪威等地,皆甚少要求學生穿校服,有說可幫助建立獨立自主人格,英國及多個前殖民地沿用傳統,絕非全無爭議,質疑甚至是與日俱增,也是本地通識科的熱門課題。 中、小學生不斷在長高,購置校服本身對基層可以是個沉重負擔,若有任何成衣商能壟斷則更甚。即使保留校服,男生是否必然恤衫、西褲,女生則限定長裙、旗袍?近日天氣驟冷,女生若只能穿裙子隨時着涼,英國去年也有中學生不滿於炎夏穿短褲後受罰,遂穿起校裙抗議。美國學者Alison Happel研究顯示,長裙、短裙確實限制活動,令穿着者時刻自覺要怎坐、怎玩,能跑多快,女生有穿褲子時所沒有的合宜考慮。澳洲曾證明女生穿裙時顯著減少運動,當地的平機會也警告,強制女生穿裙有機會構成直接歧視。 法國南特市2014年曾發起「Lift the Skirt」活動,很多男生若不穿裙子回學校,就舉牌表明對抗性別歧視。 乾脆取消裙子,改為引入短褲、裙褲,現已成為新西蘭學校的風潮,當地跟英國、澳洲等亦愈來愈多學校容許男生穿裙子,即使多數人不會主動要求穿着,選項既可方便有不同性別認同的孩子,亦可教導其他學生尊重彼此差異。 訓導老師 宜了解公眾意見 放眼歐美,男生穿起裙子,往往是對校規或社會風氣的抗爭舉措,即使今次香港的男生只是胡鬧起哄,也不見得非罰不可。 該校的訓導老師實應放下身段,細看網上民意何以大比數支持學生,再跟全校學生及家長分享最終才決定記過與否的正、反理據,更有助提升校譽。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