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恐變「保低薪」 學者憂6月推出難救命

【on.cc東網專訊】港府昨(8日)推出總值1375億港元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並史無前例花800億港元推出「保就業計劃」,資助每名僱員每月最多9000港元。有經濟學者表示,該措施明顯是資方受益較勞方大,按政府目前披露的安排,不排除令勞動力市場出現員工被延遲支薪、減薪化甚至「低薪潮」現象,直言計劃對打工仔「弊多於利」!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表示,這項計劃的主要問題是「慢」,政府估算最快要6月才可以發放,他質疑:「(許多企業)可能今個月都捱唔到」,形容「依家間屋已經著咗火啦,但要兩個月之後先去救,到時渣都無啦!」

他港府應參考美國、澳門等地的做法,加快程序,如在財委會審議計劃前先啟動部分準備工作,令「救命錢」盡快到達市民的手中。

另一方面,由於港府現行的計劃是直接向企業注資,但沒有措施防範受助企業獲得資助後不發薪予員工,甚至可能出現「攞錢後執笠」的情況。至於會否出現減薪取資助的情況,他認為「低薪潮」現象主要由市場主導,在現行的措施下,可能月薪18000港元以上的人最受影響。莊建議政府在計劃中加入保障,並可以選擇不透過僱主,讓僱員直接以糧單領取資助。

至於保就業措施能否減慢本地生產總值(GDP)的下行速度,莊認為該措施雖動用約9%的本地生產總值款項,但基本上無法在本地經濟得到相應的效益。根據經濟學中的「排擠效應(Crowding Out Effect)」,政府的資助或會排擠私人的開支、包括企業的投資和私人的消費,大大減低計劃效果:「畀左10蚊可能經濟效益得2蚊」。他指若港府希望在疫情下刺激經濟,可以考慮帶頭投資網上消費,如外賣平台、網上商店等。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