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幹細胞療法」有望醫治栢金遜症

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的「個人化幹細胞療法」研究,長遠有望應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鮮有生物科技研究可由實驗室,推廣應用至現實層面,不過,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專研神經系統的翁建霖,其「個人化幹細胞療法」研究,正朝臨牀方向,盼五至六年後在人體試驗,有望醫治栢金遜症、認知障礙症。技術已獲註冊成初創企業,與跨國大藥廠洽談合作,並於早前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頒醫學組金獎及高科學技術發明獎。 神經退化性疾病如栢金遜症、認知障礙症,現時仍是不治之症,依靠藥物紓緩病徵,未能真正做到「藥到病除」。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五前年展開跨學科研究,由化學系同事提供納米磁性粒子,用於提取動物腦部的神經幹細胞,經細胞培植後,再注入動物腦部。整個研究是利用患者本身的資源,減低自我排斥風險。 翁建霖稱,最新研究焦點落於細胞培養過程,要拿捏細胞的變化,「放多久才可放回病人身上?」該技術已取得四個美國專利,正申請歐洲及內地等專利,亦曾刊登於不同學術期刊,具認受性,不過要在臨牀研究「過關」,就是另一層次的挑戰,他稱部分疑問要去到臨牀才可再研究,如「一名年老病人剩下多少幹細胞?」他估計該項手術跟腦深層刺激手術風險類近,相信香港的醫學水平絕對勝任。 團隊在一三年成立公司,商業層面的工作主要由翁建霖的博士學生打理,資金來源主要是創新科技署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畫」,他們盼在市場推廣技術,吸引其他投資者。翁建霖坦言,市場資金流大多流向手機程式開發、科技項目,因數個月就會有研究成果,反觀生物科技公司,或要等待數年,失敗風險亦較大,有研究去到第三期才觸礁。翁建霖表示,研究目標非為賺錢,而是希望病人可以受惠。 翁建霖在港成長、讀本地中學,是浸大第一屆生物系學士畢業生,他在港大讀博士,其後取得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他在浸大工作二十年,與一般教授一樣,兼顧研究及教學。翁建霖認為,參與研究可令他緊貼最新發展,「要教新科技,自己不參與,很難了解,看資料照教,等於不拍電影,但去評論電影。」他又稱,研究是創作的一種,可以天馬行空,嘗試不同研究,新鮮感不斷,「醫生在現存診斷方法中,治療病人,猶如純熟地駕駛車輛,但研究的人就是發明新車,設計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