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件旗袍過新年

轉眼又到年尾,這年時間過得好像過得特別快,不如做件旗袍過新年,在疫境中添一點喜氣洋洋?踏進仍然堅持度身手造、香港最早的旗袍店之一「美華時裝」,別以為旗袍不再是便服,就沒客人幫襯,美華店內掛滿一件件仍在趕工中的半製成品,第三代傳人簡漢榮說,現在的訂單都要等到明年才起貨了。

「雖然因為香港逐漸西化,旗袍當便服穿的日子早已過去,但旗袍始終經得起時間洗禮,永不過時。」1920年代,簡老闆的祖父在上環水坑口街創立旗袍店「美華時裝」,後來大量移民從上海南來香港,美華既吸納了不少裁縫師傅,也正好迎合在上海興極一時的旗袍風尚,直至60年代,穿旗袍的人在香港街上仍然是日常可見。

穿得上的流金歲月


(位於皇后大道西的店舖,掛滿旗袍。)

大約50平方呎的店面,兩旁掛滿旗袍,一列列的布料在射燈之下耀眼奪目。簡老闆解釋,在旗袍當便服穿的年代,女士一般選平實的素色棉布做材料,旗袍上也不用花鈕、只用平鈕。「60年代,旗袍開始變得新潮,例如出現迷你旗袍。到80年代,旗袍進一步西化,用上的布料也更多元化,例如法國喱士、用珠片做裝飾等。」別以為旗袍來來去去都是一樣款式,光是襟型如對襟、圓襟等;領型如高領、低領等,還有袖型、是否開叉等,配搭多樣,每一款都各自呈現不同的性格與特色,少一點經驗與功夫都不行。


(簡老闆凡事親力親為,至今仍會親手造衫。)

簡老闆在70年代開始到店舖幫忙,當時20歲出頭,從低做起,清潔煮飯造衫一腳踢。全盛時期的美華,有逾30個裁縫師傅。「我們從水坑口街搬來皇后大道西後,地下是門巿,樓上是工場,30幾個師傅日夜趕工,過時過節很熱鬧的。」

口碑造就百年老店


(創立百年,美華是香港最早的旗袍店之一。)

雖然是祖業,但他說自己接手打理美華,並不止是因為子承父業的責任,而是真心喜歡造旗袍。「做這一行,一定要興趣先行,做就決定一生一世地做。」簡老闆堅持人手造衫,至今親手造的衫已上千件,他說最美的旗袍沒有一定的方程式,要看穿著的人的身形和氣質再剪裁配搭。「如果做完一次,客人不回頭再光顧,就是我的失敗了。」不過,事實上,簡老闆的手藝傳千里,美華口碑不絕,世界各地慕名而來造衫的人一個接一個。


(美華至今仍然堅持為客人度身訂造旗袍。)

時至今日,旗袍早已被T恤牛仔褲取代,來訂造旗袍的女士,不外乎是要出席喜慶場合、或者要隆重其事的聚會,當中不乏年輕女生,應了一句:「旗袍是不會過時的。」不過雖然巿場仍有需求,裁縫好師傅卻是走一個少一個,旗袍行業也要面臨後繼無人的問題。兒子沒興趣繼承,要找到真心喜歡造旗袍、又能抵得住造衫難發達的年輕人更是艱難。百年老字號的傳奇能否延續下去,正如簡老闆所說,要看緣分了。


(百年老號吸引不少人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

撰文:陳嘉文@我係陳嘉文:寫文化 寫社區 寫香港
攝影:基斯 @基斯攝影野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