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Talk】中年女性嚴防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多發生於四十歲以上人士,又以女患者較多。

【星島日報報道】三叉神經痛是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反覆發作、短暫的、陣發性劇痛,又稱痛性抽搐。臨 以局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突發的電擊樣針刺、刀割、撕裂或燒灼樣的劇痛為主要特徵。多發生於四十歲以上人士,又以女患者較多,並多數為單側性。 屬頭風及面痛範疇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形成可能與受寒、缺血等破壞半月節及後根的髓鞘有關,繼發性患者因顱底腫瘤、腦幹梗塞、多發性硬化、炎症等刺激或壓逼三叉神經而引發。原發性者以解除疼痛為治療目標,繼發性則以病因治療為主。本病屬於中醫「頭風」、「面痛」範疇,治療以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為主。 患者疼痛常呈突然發作,疼痛部位限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內,以面頰、上下頜部為多見。疼痛發作短暫,數秒鐘或數分鐘後緩解,連續數小時或數天內反覆發作。常因觸及面部某一點而誘發,該點稱為「扳機點」。致病者不敢洗臉、漱口、進食。疼痛時呈陣發性閃電樣劇痛,如刀割、火灼、針刺,可伴有痛側面部肌肉抽動、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流淚、流涕涎等徵狀。 此外,患者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改變,有時局部皮膚有粗糙感,亦可有輕度疼痛、觸覺減退現象。至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一般無神經系統病理性體徵,發作時多呈間歇性,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則常伴有痛覺減退,角膜反射減弱或消失等。 進行辨證分型 針對外感與內傷致病的不同,結合兼有邪氣的特點進行辨證分型。如發病急,痛勢劇,伴有表證,多屬外感;遇風寒誘發或加重者,為風寒凝絡;顏面有燒灼感,伴煩躁怒、口乾,為膽火上擾;顏面刻痛如刀割,拒按,經久不瘉,為瘀血所致。 •風寒外襲 症狀: 顏面陣發性劇痛,喜裹喜溫,並懼怕風冷,每遇風寒誘發或加劇。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 祛風散寒。 方藥: 川芎茶調散加減,包括川芎、荊芥、白芷、薑活、細辛、防風、薄荷、蔓荊子及甘草。 加減: 寒凝痛甚,加蒿本、生薑;顏面肌肉抽搐,加蜈蚣、地龍、天麻;風寒鬱久化熱,加菊花、桑葉;面頰麻木不仁、血虛阻絡,加丹參、雞血藤、桃仁。 針灸: 取攢竹、四白、下關,為局部近取,旨在疏通面部經絡氣血;氣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可疏利陽明經氣,配少陽、陽維之外關,以祛風散寒解表。 •風熱火盛 症狀: 顏面劇痛,有灼熱感,甚則脹痛如裂、面紅目赤、口臭且乾、渴欲飲水及便秘溲赤。舌紅、苔薄黃或燥,脈數。 治法: 袪風清熱。 方藥: 芎芷石膏湯加減,包括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蔓荊子、生地黃、牡丹皮、升麻及甘草。 加減: 風熱較甚、惡風發熱,加金銀花、連翹;熱甚津傷明顯,加知母、蘆根、天花粉;便秘尿赤明顯,加大黃、淡竹葉。 針灸:取太陽、四白、下關為局部近取,旨在通調面部經絡氣機。內庭穴為足陽明經滎穴,以清降胃火,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瀉之可通降胃氣,諸穴同用既可清泄陽明之火熱,又可疏風通絡而止面痛。 •膽火上擾 症狀:顏面劇痛,面頰有燒灼感,煩躁易怒,頭昏目赤,耳鳴口苦,失眠多夢,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包括龍膽、梔子、黃苓、生地黃、柴胡、車前子、澤瀉、木通、白僵蠶及甘草。 加減:面肌抽搐動風,加天麻、地龍;頭目眩暈,加 藤、菊花、白芍;口乾而渴,加玄參、麥門冬。 針灸: 取攢竹、四白、下關,為局部近取,旨在疏調局部氣機;取足少陽、陽維之會風池,以潛陽熄風;取足少陰經原穴太溪,以滋腎育陰;太沖為足厥陰經原穴,上病下取,表里同用,以清利膽熱。 •瘀血阻滯 症狀: 顏面劇痛,痛如錐刺或如刀割,痛處拒按,經久不瘉,無明顯寒熱誘因。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 化瘀通竅。 方藥: 通竅活血湯加減,包括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白僵蠶、全蠍、生薑、老 。 加減: 瘀血較重,加土鱉蟲、水蛭;氣滯發脹,加青皮、枳殼、香附;兼有熱象,加黃芩、梔子。 針灸: 取太陽、四白、下關為局部近取,旨在通調面部經絡氣機。曲池、解溪、足三里為陽明經之穴。陽明經多氣多血,針刺諸穴有疏導氣血之功,氣血得以流暢,則面肌得養。再配合谷、三陰交,可活血化瘀。 日常預防調理 1. 注意氣候的變化,預防冷熱異常誘發本病。 2. 避免勞累或精神刺激。精神緊張者可酌服適量鎮靜或疏肝解鬱之品,以減少發作。 文:星島日報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