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手製皮鞋——陪「履」走

金哥默默為老人院長者義務補鞋十多年。

(綜合報道)每隔一段時間,旺角商鋪就會變得面目全非,新店林立。然而,唯獨染布房街一家做鞋小店,面貌維持不變,多年來見證該區無數變化,與街坊感情依舊深厚。店主李德金,人稱金哥,四十年來屈身為無數客人量足,巧手製造舒適皮鞋,更與兄長「拍住上」,守護日漸式微的做鞋行業。 鞋店取名「上海紳士皮鞋」,只做男裝皮鞋,店名開宗名義主打上海傳統做鞋手藝,所謂「上海傳統」,不外乎細緻二字。「上海鞋手工扎實,同一位置,別的鞋一下,上海鞋要十下,很重細節。」不說不知,傳統上海皮鞋,鞋面、鞋底為兩個獨立工序,兩批師傅河水不犯井水,分工鮮明。金哥父親做鞋底出身,以重金聘請做鞋面師傅,從不待薄,但由於不諳對方手藝,多年來受了不少委屈,「父親雖是老闆,卻常要懇求做鞋面師傅趕貨,錢賺得到,但壓力很大。」小小年紀的金哥看在眼裏,當比他大兩歲的哥哥傳承了父親手藝,在家族鞋店幫忙,他便決定走到別家鞋店拜師學製鞋面,「那家店叫爵士皮鞋,當時在業內數一數二,不少大歌星當年都專誠來幫襯做鞋,我一心想學父親不懂的部分。」堂堂太子爺從低做起,學師數年,掃地打雜甚麼都要做,「最記得鞋店沒有廁所,每晚要替師傅『倒夜香』。」 手做皮鞋行業曾極為風光,金哥上世紀七十年代入行,正值行業鼎盛時期,「當年尖沙嘴河內道有很多小型工場接定單,每個工場都養活了十多個『當打』師傅,定單多得應接不暇,出名的師傅更會揀人做鞋。」那年代物質選擇不多,皮鞋是當時的主流,連藍領一族都愛度身訂造一對「見得人」的皮鞋。然而,當波鞋漸漸普及,旋即對手做皮鞋行業帶來沉重打擊。「以前波鞋是做運動才穿,後來成了日常時裝,皮鞋變得不太受觀迎,價值較貴的手做鞋更加受冷落。」 入行四十年,經金哥親手製作的皮鞋不計其數,最深印象是曾替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做鞋。「有個修女親自載我到明愛中心,說有個神父找我做鞋,度腳時才知道是他。」名人、馬主等都是金哥的常客,可他卻特別珍惜伴隨自己成長的旺角街坊,除了那些自孩童開始已找他做鞋,以及結婚生仔後拖住小孩來幫襯的熟客外,十多年前更義務為老人院長者補鞋。金哥說,做鞋過程既要了解對方喜好,度腳時又要很仔細,做鞋師傅和客人關係親密,甚至要比客人更了解自己的腳。這些年來朝夕相對,早與熟客建立起深厚感情。 父親早已購下旺角鋪位,得以逃過貴租遷區命運。自置物業,大可收租過業主癮,可現年五十八歲的金哥直言會做到「最後一刻」,只因不捨得一班熟客,更自覺在日漸式微的做鞋行業中,有責任幫助有需要的客人,「有嚴重長短腳者,很需要手製皮鞋,我替他們做鞋內加高,外觀好看又穿得舒服。加上老人家愛舊物,穿開有感情,壞了就補一補,你話幾好呢!」 金哥的哥哥李德富,其小型工場位於新蒲崗,工場內味道刺鼻,鞋模到處可見,用以做鞋底的牛皮及防腐劑味道非常濃烈,可李德富卻見怪不怪。弟弟接到定單,做好鞋模及紙樣後,做鞋底及打磨等工序就會交由哥哥接棒,兩兄弟「拍住上」,包辦整對皮鞋的製造工序,不假外求,「轉眼已在工場做了四十年!」李德富說。 除工作上合作無間,兩兄弟在家庭上的分工亦甚有默契,弟弟在外接生意,哥哥則在工場埋頭苦幹兼照顧九十歲老父,「邊個無邊個都唔得!」師承父親的李德富笑言,爸爸至今仍是「掌門人」,但他不像父親,沒有要求孩子接手工場,「為人父母,總會以自己的經驗來為子女規劃人生。」他坦言,鞋底和鞋面工序均需有人承傳,難度甚高,亦深知行業前景並不樂觀,所以無強求孩子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