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萌發選擇困難症

兒時萌發選擇困難症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近有調查發現,港童的「打機成癮症」漸見普遍,實有損學業及身心發展,本地精神科醫生稱,同樣必須於童年時期便要根治的「選擇困難症」,近年亦有兒童個案趨增的現象。此症從兒時階段已萌生及病發,家長應及早正視,否則將成為孩子人生上的絆腳石。文:衞兒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怪獸家長」為元兇? 選擇困難症簡言之即不論面對任何大、小選擇時,都下不了決定,或決定後即反覆更改。可想而知,於這情況下最終定會產生有礙進程的結果,故此症可對各層面,包括起居生活、學業、工作表現效率等,均造成不良影響。「選擇困難症其實可早至孩提階段便萌生,這類病童從小已有焦慮的傾向,害怕做錯決定要承擔後果,還有做錯了事後又會把責任推卸等習性。此症主要經由遺傳或後天教育兩方面引致,而本港兒童病例中,不少是由於家長教育不當而造成。」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左上圖)解釋。 丁醫生指,因為性格可以遺傳,假若父母本身已屬優柔寡斷型,孩子亦可能受遺傳影響而易有「選擇不良」的情況,假如再加上後天誘因即家長施教不當,例如父母本身過於緊張子女的表現,好像時下的「怪獸家長」便常有不容許孩子犯錯的通病,事事都早已悉心安排下,便有機會令小朋友形成怕自行做決定,以及甚至抗拒作出抉擇以逃避犯錯的負面後果。事實上,部分成年病例便是因兒時犯錯而常受家長嚴懲的童年陰影導致。 易誤診為學習障礙 「近年三成過度活躍症的求診病童中,平均約有一成實質是患上了選擇困難症,這些病童經常被誤診為有學習困難如讀寫障礙或專注力失調等問題,他們做功課特別慢、測驗考試成績亦分外差,實情是因為本身有選擇困難毛病,尤其應考時,往往會因為難以下決定選擇或害怕選錯答案,而無法於指定時間內完成考卷,成績當然不會理想。」 那可有補救方法?丁醫生建議,首先家長日常不應為孩子已完成的作業修正錯誤,應把更正責任交回老師,且事後不應苛責及懲罰小朋友沒答對題目,此舉可讓病童「學習犯錯」及從錯誤中學曉嘗試自行承擔後果。「日常可教授病童一些應付答題的小技巧,例如毋須硬性規定必須順序回答題目,如非連貫性的問題,先做單數後再作答雙數的題目也無不可,這種訓練,可助他們適應答題時如對答案沒把握,便可先作答懂得的試題,如此便有助減少無法完成試卷的情況發生,自然可改善成績表現,助病童重建自信及敢於下決定作答。」丁醫生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