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醫生先後診症 未察覺乙肝病歷 聯院自揭漏開藥 疑累鄧桂思換肝

【星島日報報道】全城關注的「好媽媽」鄧桂思(小圖)早前經歷兩次換肝手術續命,最新揭發其急性肝衰竭可能是由醫生疏忽引起!聯合醫院昨日公布一宗重要風險事件,承認鄧桂思年初到該院治療腎病時,兩名專科醫生均未有察覺她是乙型肝炎帶菌者的病歷,處方高劑量類固醇時,未有同時處方預防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很大機會導致鄧桂思的肝功能受損,院方代表昨日就事件向病人及家屬鞠躬致歉,並成立調查委員會。 聯合醫院行政總監徐德義昨表示,本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的鄧桂思,去年七月因血壓高到聯合醫院求醫,確診甲型免疫球蛋白腎病,需接受藥物治療,出院後由腎科專科跟進。鄧於今年一月二十日回該院覆診,腎科專科醫生發現早前的藥物效果欠佳,遂為其處方每日四十毫克的高劑量類固醇。 開類固醇 未處方抗肝炎藥 徐德義昨解釋,根據臨 經驗,乙型肝炎帶菌者服食高劑量類固醇時,會有引發急性肝炎的風險,醫生一般會考慮同步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 然而,該名腎科專科醫生未有察覺鄧桂思是乙型肝炎帶菌者,以至未有考慮同步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 鄧桂思於二月十七日再次覆診,另一名腎科專科醫生見鄧的腎病病情有改善,逐步調低類固醇劑量,但同樣未察覺其乙型肝炎帶菌病歷,未有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結果,鄧桂思於四月一日因黃疸及有出血傾向求診該院急症室,醫生因其急性肝炎 象,又是乙型肝炎帶菌者,遂為她處方抗病毒藥物;但其後鄧的肝功能持續惡化,於四月五日被轉送瑪麗醫院進行肝臟移植評估。 四月初發現 21日始報告 聯合醫院於四月六日翻查鄧桂思醫療記錄時,發現腎科專科醫生為病人處方類固醇時,未有同時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隨即進一步檢視個案,包括約見相關職員。該院於四月二十一日向醫院管理局報告事件,前日成立五人獨立調查委員會,成員包括九龍東醫院聯網臨 服務統籌(內科)劉業添、 北區醫院內科部門主管黎滿勝等。 徐德義昨日與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龔金毅一同會見傳媒,二人代表該院就未有發覺鄧桂思的乙型肝炎病歷和未有考慮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向病人及家屬鞠躬致歉,亦就該院沒有主動向病人家屬交代事件表示遺憾及致歉。 兩高層晤傳媒 公開致歉 龔金毅表示,類固醇有機會增加肝炎風險,但是否導致鄧桂思急性肝衰竭的成因,仍需調查。他又透露,涉事的兩名腎科專科醫生均擁有十年專科資格,目前仍維持原本工作。問到會否要求兩名醫生停職,徐德義未有正面回應,只表示會先等待委員會的調查報告。至於院方遲遲未呈報事件是否涉及隱瞞,徐德義承認院方在呈報工作上「有點慢」,存在不足及需改善的地方。 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廖家傑指出,乙型肝炎帶菌者接受高劑量的類固醇時,免疫系統會被類固醇壓抑,肝臟內的乙型肝炎病菌量因而會大幅暴升,激發乙型肝炎病發風險。他指,病菌的增長速度因人而異,但必定是以百倍計增長。廖家傑續指,病人肝臟會產生大量乙型肝炎抗原,當病人完成類固醇療程後,免疫系統將會恢復功能,有機會攻擊肝臟內的抗原,導致急性肝衰竭。 預防性抗病毒藥物的作用則是抑制乙型肝炎的病菌增長,以免出現上述的情況。 廖家傑表示,醫生在處方類固醇時必須檢查病人是否有乙型肝炎病歷,直言是醫生的「基本常識」,認為今次鄧桂思的事件絕對是百分百可以避免。 醫生:查乙肝是基本常識 鄧桂思的主診醫生,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臨 副教授吳國際亦相信,聯合醫院遺漏處方抗病毒藥物,與鄧桂思的肝臟病情有很大關係,「一向都會用(抗病毒藥物),問題是今次沒有用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