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乳癌首次治療 需等78日

受疫情影響,專科門診、日間醫療等服務量均有下降。
受疫情影響,專科門診、日間醫療等服務量均有下降。

【本報訊】新冠肺炎疫情年初開始攻港,醫管局二月起削減大部分公立醫院非緊急服務,醫管局日前公布2019/20年度《關鍵績效指標報告》(KPI),指受疫情影響,無論是門診、住院、日間醫療或復康服務量均有明顯下降。非緊急服務暫停之下,公院服務的輪候隊伍愈來愈長,乳癌、大腸癌及鼻咽癌病人首次治療等候時間亦增加百分之四至一成三不等。

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下,不少公院服務量按年下跌,當中日間復康及紓緩治療服務、日間精神科服務等均跌逾一成,整體手術量亦跌一成。全關節置換手術的服務量按年下跌百分之八,但輪候時間卻增加,穩定新症由上一年度的平均等候四十九個月,增至五十一個月。

穩定個案電腦掃描排165周

非緊急服務暫停下,病人入院時間加快,伊利沙伯醫院去年第四季平均有百分之四點五的病人滯候十二小時入院,而今年首季卻下跌至百分之二點四;聯合醫院亦由百分之零點八下跌至零點三。

不少診斷放射檢查服務的時間均有延長,穩定個案的電腦掃描輪候時間由上一年度的一百一十五周增至一百六十五周,增幅百分之四十三點五;磁力共振、超聲波檢查及乳房造影檢查時間分別延長百分之零點九、十七點四及十三點六。癌症治療時間亦延長,癌症放射治療的輪候時間由廿八日增至三十一日,增幅逾一成。穩定乳癌個案首次治療時間由六十九日增至七十八日,增幅為一成三;大腸癌及鼻咽癌個案輪候時間亦分別增加了百分之四點一及五點二。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鍾健禮昨表示,要待全民檢測結束及疫情維持低位,才再考慮重新加強服務,對受影響病人致歉。為了集中資源處理疫情,醫管局二月起暫停大部分非緊急服務,五月起疫情一度緩和,醫管局曾分階段恢復非緊急服務,當時專科門診、日間服務及非緊急手術服務量亦恢復八至九成,放射診斷及電腦掃描等亦已大致回復服務。不過,到七月第三波爆疫後,非緊急服務又重新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