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境內外需求 解疫苗醫護荒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出現子宮頸癌疫苗荒,一如數年前的奶粉荒,雖然近日情況稍為紓緩,但是仍未恢復原狀,主要原因是大量內地人來港接種疫苗,藥廠和醫務所都大失預算。無論是奶粉、疫苗、其他藥品以至整體醫療服務和人手供應,本港在評估市民需求之外,同時要預留足夠空間應付內地來港旅客的需求,以免因供不應求,連累本地居民都得不到應有的服務。 本港提供的預防子宮頸癌九價疫苗,一套三針,過去醫務所隨訂隨有,一星期內無限量送貨,但是在疫苗荒高峰期,貨源變成極不穩定,有醫務所乾脆暫拒接受新客,把極為有限的疫苗留給已經打了第一針的顧客,確保他們能夠完成整個療程。不但私家醫務診所,連有提供這項防疫注射服務的家庭計畫指導會,都一度感受到疫苗短缺的壓力。 今次疫苗荒的主因有三,其一是生產疫苗的美國藥廠去年被電腦勒索病毒wannacry攻陷,影響供應。雖然藥廠指上月已經恢復正常生產,不過目前本港市面仍然供求失衡,有市民去私家診所打針,需要排期兩至六個月不等,這就牽涉第二個原因,即需求大增。 規劃供應 忽略跨境需求 需求大增的原因,是大量內地人來港打針,有醫生估計本港約九成子宮頸癌疫苗是為內地人注射。內地現時只提供保障範圍較窄的二價和四價疫苗,導致一些內地女性專程或趁遊港之便,在港打九價疫苗針。一些保險業人士更大肆宣傳及提供診所或體檢中心打針安排,藉以招攬客人來港簽約買保險,導致需求突飛猛漲。 業界人士希望政府出頭,向藥廠爭取更多疫苗輸港,這就關係到第三個原因,就是藥廠在評估某地需求而按量供應時,往往只看當地的人口,而本港則出現非本地人口接種遠超本地人口的情況。 這類因跨境需求造成缺貨的現象,並非首次在港發生,幾年前的奶粉荒,以及夫婦皆非港人者來港產子,就曾經令本地媽媽和準媽媽為張羅奶粉和婦產科病牀費盡心力。當局推出限制攜帶奶粉出口的禁令,以及叫停醫院接收「雙非」孕婦,情況才得以紓緩。 實際上,內地人來港打針,並不限於子宮頸癌疫苗,還有不少內地人來港看病、住醫院,一些旺區診所很容易聽到操普通話的病人,至於私家醫院,就算沒有了「雙非」分娩生意,仍然其門如市,以致部分私家醫院病牀都非常緊俏。 引入人才 解公院醫護荒 現屆政府未必積極發展本港醫療「產業」,實際情況則是醫療「市場」確有龐大需求,只要能夠確保本地市民的醫療服務不受影響,不必排拒內地人士來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例如今次疫苗問題,解決之道應以向藥廠解釋本港的特殊跨境需求情況,爭取輸入更多疫苗應付需求。 無論是其他疫苗、奶粉、藥品,本港在評估需求時,都要兼顧內地因素。除了物品,還有人手。本港傳統的醫療規劃,主要是看各區人口,按比例釐訂病牀和醫護人手需求,並且以此作為培訓數額的參考。 擺在眼前的問題卻是,龐大跨境需求導致私家醫院不斷擴充招攬人手,向公立醫院挖角,已經影響到市民享用公院的服務,一些公院人手十個茶壺九個蓋,還有已建成的天水圍和北大嶼山醫院,硬件有了,卻因為人手短缺而無法開展部分病房服務。當局除了要修訂供求預測安排培訓,更須得到業界合作,減少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的障礙。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