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混淆,讓座是美德而不是道德|周靈山

在「讓座給小朋友因為他們會跌倒」一事中,我問過幾位台灣朋友,跟不少香港人一樣,他們都不認同「關愛座」(台灣稱為「博愛座」)的概念。

關愛座,英文為Priority Seat(優先座),據說源於北歐,屬於「無障礙環境」計劃下的一部份,原意是鼓勵大眾讓座予可見及隱性殘疾人士。「隱性殘疾向日葵計劃」亦為此而推出一張「優先座卡」,殘疾人士可向坐在優先座的乘客出示此卡,減少要他們尷尬地解釋的機會。

就如無障礙廁所和車位,計劃本來是好的,但當實行得不妥當,就很容易會變質。計劃來到亞洲,讓座對象由殘疾人士擴展到老人、孕婦、小孩,需要座位的人士亦沒有「優先座卡」,改為要他們自己向人提出。結果,推行十多年,反對聲音不絕,不少台灣人和香港人都要求廢除,日本則發生過「老人拔刀刺向正坐在優先座的年輕人」案件。

讓座,本來是美德,但實行者似乎將之跟道德混淆了。美德,不論是柏拉圖所指的節制、審慎、勇氣和正義;人格心理學所說的力量、勇氣、自信等有助增添自身力量的元素;抑或是大眾所認同的涵養和內在美,美德都是個人層面上的培養。當這種個人培養遇到外在力量的限制時,美德便會變成社會層面上的道德——根據社會階級和傳統而形成的價值觀、輿論、信念。在大眾的共識之下,漸漸演變成一套用來評價別人的善惡、榮辱、對錯的標準。就好像,愛太太是美德,出軌是不道德。

當評價出現,當美德變成道德,爭執便會隨之而來,令本來是對社會出於大愛的自願性讓座,改變成具反抗性的道德綁架。

記得讀大學時,曾經了解過「清潔香港運動」的歷史。從1940年代開始,政府推出一連串教育市民的計劃,包括口號、標語、標誌、社區活動、學校活動、廣告。深入民心之後,直至1980年代才出現罰款制度,這就是從美德變成道德,再變成法律的過程。

可是,現在什麼都講求「快」,社會又變得太快,大家都忙,誰還有心神用40年去教育市民?就丟個關愛座出來,讓人心鬼打鬼,公審愈多,力量愈大,終有一天會從屈服變成習慣。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
讓座-關愛座-優先座-道德綁架-周靈山
讓座-關愛座-優先座-道德綁架-周靈山

個人網站︰http://slimcook.hk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lively.com.hk/
Instagram︰echow03

更多相關文章:

【單身的他同時追求不同對象,有錯嗎?】柏原太賀

旅行是情侶間的一場考驗|朱佩君

肥仔193同年同月同日生,條命生得似?師傅剖析:同八字、非同因果!|夏火八字研究


Follow she.com on Facebook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