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清零臨近尾聲 中國經濟料踏上坎坷之旅

【彭博】-- 三年前,武漢報告了首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如今,中國決策者必須一邊解決如何與病毒共存的問題,一邊促進經濟快速成長,以免引發公眾不滿。

在動態清零政策迅速遠去之際,中國經濟受到干擾的風險依然很高。感染病例可能激增,從而迫使工人不能出門,企業耗儘供應,餐館無人光顧,醫院人滿為患。儘管有人相信,隨著中國向世界其他地區開放,經濟將會復甦,但在未來六個月,局勢可能會格外動盪。

高盛集團預計明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將低於普遍預期,稱從東亞其他經濟體的經驗來看,重新開放的初期階段不利於經濟成長。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速直到明年上半年都會「低於平均水平」。渣打表示,鑒於疫情期間家庭收入受到衝擊,明年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仍將低於疫情前水平。

由於新冠疫情和房地產危機,中國經濟今年已經表現不佳。由於對疫情的零容忍態度,中國的感染和死亡病例在疫情爆發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較低水平,然而具有高度傳染性的omicron變種的快速傳播暴露了堅持嚴格防控所面臨的挑戰。從全市範圍迅速封控到幾乎天天接受核酸檢測,這些限制措施給人們的生活和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這種不滿情緒在上月末的動盪局面中得到了清楚體現。北京和上海等地居民開始拒絕隔離,反對封控居民區。據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整理的數據,在11月25日至12月5日期間,30個城市發生了至少70起大規模抗議活動。

政府放鬆了檢測和隔離要求,以平息公眾的不滿。不過,過去幾周規定令人困惑的突然調整為經濟前景注入了更多不確定性。

下文深入研究了中國退出動態清零政策時經濟面臨的低迷和挑戰。

人們被困家中

疫情防控措施令中國城市遭到重創。根據百度發布的擁堵數據,最近幾個月,中國15個大城市的人員流動大幅減少。

北京、重慶和廣州等主要樞紐都有壓力顯現。根據彭博整理的數據,地鐵客流量最近幾個月下降到低於前幾年的水平。

對動態清零政策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金融中心上海。經過了今年為期兩個月的封控後,這座中國最富有的城市仍然未能擺脫困境。

商場閒置率激增,消費支出大幅下滑,食品和飲料等領域支出不景氣,從中反映了全國的趨勢。

支出不足令經濟遭受重創

防疫措施令經濟遭受重創,消費者支出下降,企業產出大幅下滑。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意外同比萎縮0.5%,接受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11月的情況會更加糟糕,同比降幅達到3.9%。

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預計會遠遜於5.5%左右的官方目標。經濟學家普遍預測經濟增速可能只有3.2%,為1970年代以來第二弱水平,僅好於2020年。

鑒於繁瑣的檢測規定、旅遊景點的疫情以及官方不外出的建議,度假者留在了家中,進一步拖累了零售支出。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的旅遊收入同比下降26%至2870億元人民幣(403億美元)。航空出行人次也下降到至少201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青年失業率接近紀錄高位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中國青年面臨的經濟困境不斷加劇,16-24歲群體的失業率今年早些時候飆升至約20%的紀錄高位。青年失業率是全國水平的三倍多,許多應屆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特別是在科技和房地產相關行業陷入低迷的情況下。

失業情況明年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屆時預計將有1,16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從而給勞動力市場帶來更大壓力。

工廠仍需艱難應對疫情

疫情爆發迄今,工業部門的表現一直好於消費領域,因為工廠很少受到疫情影響,而且全球對中國產商品需求強勁。這種情況如今正在發生轉變。

在世界各地消費者努力應對通膨飆升和利率上升之際,出口需求正在大幅下降。

富士康鄭州科技園上個月出現的生產中斷和暴力抗議活動,也顯示了疫情可能給生產造成的傷害。

房地產市場危機仍在繼續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也引發了購房者的不滿。長期作為中國經濟主要成長動力的房地產市場陷入了現代史上最嚴重的低迷,銷售和價格雙雙暴跌。資金緊張的房地產開發商無力完成項目建設,引發了今年夏季的斷供風波,數以千計的買家停止償還房貸。

儘管當局最近出台了大量措施來幫助開發商降低借款難度,緩解資金緊張局面,但經濟低迷和信心不足意味著房地產市場還會保持低迷。這種局面預計不會很快結束,彭博經濟研究預計未來十年房地產投資將下降25%。

地方政府難以為支出提供資金

隨著經濟滑坡,政府財政面臨巨大壓力。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地方政府還不得不增加防疫支出。今年前10個月,各級政府財政赤字幾乎達到去年同期的三倍。

放鬆檢測和隔離要求有助於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然而,中國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和脆弱群體仍未接種疫苗或加強針,取消動態清零可能導致感染病例激增,從而給醫療系統帶來壓力。鑒於這種情況,政府取消動態清零政策的程度和速度仍有待觀察。

原文標題

China’s Economy In for a Bumpy Ride as Covid Zero Comes to End

(新增小標「支出不足令經濟遭受重創」之後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