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香港自我遊

「城市閘誌」活動很有意思,書展期間亦會搞座談會。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是書城、是文化之都,香港至少每年一次可以吸引兩岸三地的人同時來訪,只為我們有一個辦了二十七年、今天(7月19日)揭幕的《香港書展》。 民政事務局較早前的資料顯示,去年圖書館成人中文非小說類借出率,首十位當中,有九本為旅遊書,其中七本關於日本旅遊。今屆《香港書展》以「旅遊」為主題,不可用巧合來形容,主辦機構根本就是靈敏過人。 不過,讀旅遊書有兩種不同需求,一是為求旅遊指南,當工具書來用;二是如主辦機構所言,讀者在無法真正「行萬里路」的情況下,可透過「讀萬卷書」實現心願,拓寬視野。不過,旅遊書還不止以上兩類,有一種非常深度的旅遊,不在長途跋涉,更不在乎是否一個陌生國度,返璞歸真的來一個香港自我遊,發掘我們日日因為趕返工、放工而忽略的建築或景致,由早起清晨,行到日落黃昏,這也是旅遊。 去年,我寫過葉子騫的《十九街市遊:街市成景點的本地遊》,行勻港九新界十幾個街市,配以幾張隨手拍,味道就出來了,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香港之大,有太多「隱世」旅遊地點有待發掘,等有心人完成一個「香港遊」系統,可惜本人日要返工,夜要應酬,否則我會從香港寫到去澳門,盡訴港澳情。又例如香港建築師學會出版的《筆生建築》,我寫書評的時候,直覺上它不止是一本建築的書,也可以成為尋找香港風貌的旅遊工具書,以前行過香港仔華富邨,不懂如何欣賞其獨特之處,看過這書後,你知道這是香港「安居」之典範。其實,沙田中心、太古城、置富花園、美孚新邨亦有其賣點,這都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建築,我們可曾用心的分辨其特色與時代背景?談到這一步,除了有精采的圖片交代,新舊面貌的相比之外,作者處理資料,以及寄情的筆法也很重要。 香港人曾經說愛香港,愛香港需要的是投入香港,雖然香港居住環境太狹窄,一有假期我們便爭取機會去外旅遊,享受海闊天空是無可厚非,不過,我們也有責任為香港創造更多、更新的旅遊資源,一套韓劇走紅可以帶起一個城市旅遊,這就是搞旅遊的至高境界。香港有好多蒲點,不過,香港需要有更多敍述我們的故事材料,例如尖沙嘴重慶大廈,又例如西灣河的太安樓,你又知道里面有甚麼好吃、有甚麼故事嗎? 今年書展正合我心水之處在於「旅遊」主題之外,主辦機構同時舉辦「文化七月」,目的是將文化氣氛散播全港每一個角落,六個本地藝術創作單位,於灣仔、上環及西營盤二十家本地小店,在其鐵閘之上,畫上富人情味、具店鋪故事的鐵閘藝術,與此同時,舉辦座談會講解「城市閘誌」的主題導賞路線及背後的創作概念,與市民及參觀者,對香港一起作集體回憶。 還有請來一位專門走訪古老店鋪,拍攝留下本地記憶的攝影家,舉辦以「香港掂檔Made in Hong Kong」為主題的嘉年華,在展覽過影照片的同時,也是一場香港故事的敘述與交流。 當然,香港書展可以成為旅遊文化的一個重點項目,很多人都知道書展期間有很多作者的講座和分享會,包括新書推介與文化歷史講座,更有連場活動在商場舉行,真的如大會在宣傳中所言:「將文化氣氛散播至全港每一個角落!」 作為香港讀書人,如今不必是坐着的看,而是可以走出去,與地區文化結合起來作深切感受。有人說,推廣讀書不應止於一個月份,我對此高見不太認同,在手機「橫行」的時代,能夠有一個月讓大家專心買書、看書、聽書,已經是一種奢望,尤其是手機出生代的孩子。為人父母者要讓他們盡量接觸印刷的書,聞一聞書香,他們便能多一分文化氣息。我不是說笑的,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的番書仔,最Cool除了是穿牛仔褲,還有一班穿西裝、着恤衫的年輕人,他們愛出門帶兩、三本英文書,無論你說他們是為了裝飾也好,真心愛書也好,這就是有文化表現。更何況,你打開書本閱讀,比起看動畫、資訊圖形也好,是完全不同的吸收方法,看書還你主動思考更多,那些「哈哈哈」的惡搞圖片、視頻,不會讓望子成龍的爸爸媽媽最後笑哈哈的,你信我啦!順帶一提,書展主辦多場親子活動,請上網搜尋吧。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