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嶼山醫院再有病人染新冠病毒 女病人確診情況穩定
北大嶼山醫院一個延續護理病房,早前有病人群組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院方公布,再多一名97歲女病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這名延續護理病房的女病人昨日出院後,因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今日到瑪嘉烈醫院求診,經檢測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現已被安排入院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醫管局表示,院方已根據既定指引加強感染控制措施,並會繼續緊密監察該病房病人的情況。
北大嶼山醫院一個延續護理病房,早前有病人群組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院方公布,再多一名97歲女病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這名延續護理病房的女病人昨日出院後,因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今日到瑪嘉烈醫院求診,經檢測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現已被安排入院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醫管局表示,院方已根據既定指引加強感染控制措施,並會繼續緊密監察該病房病人的情況。
有網民上傳照片,顯示在港鐵月台候車時,遇到2名身穿晚裝外國女子,其中1人手持疑似電子煙吸食,在車站內吞雲吐霧,當職員一靠近她就收起,很難當場找出證據。根據《港鐵附例》第23條,鐵路處所內禁止吸煙,最高處罰為罰款5,000元。 衞生署推出「六月.戒煙月」推廣活動,向市民推廣無煙生活,以降低患上吸煙相關疾病和死亡風險。衞生署透過全港200多間社區藥房免費派發的一星期戒煙藥物試用裝。 強調使用煙草產品對健康構成的威脅,並提倡有效的控煙政策以減少煙草產品的使用。今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是「種植糧食,而非煙草」。煙草種植不但危害健康,還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 衞生署表示,尼古丁替代療法的療程一般約8至12星期,吸煙人士試用一星期藥物後若決心戒煙,可預約非政府機構免費戒煙服務繼續跟進。
政府日前將新冠病毒應變級別由「緊急」調低至「戒備」。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今日(1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新冠病毒肆虐三年,殺傷力與感冒傷風已沒太大分別,認為現時調低應變級別已經有所落後。 何栢良指,以往市民對新冠病毒未有免疫力,亦未有藥物治療時,政府須緊密監測及實時公布資訊,希望採用圍堵或「清零」政策,
【本報訊】港府昨將新冠肺炎應變級別由「緊急」調低至「戒備」,這是經參考世界衞生組織對新冠病毒的最新意見和評估本地情況和風險及病毒變種情況後作出的安排。醫院管理局亦稱,公立醫院即日起將現時的「緊急應變級別」相應調低至「戒備應變級別」,並會實施對應措施。同時,由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提供的「2019冠狀病毒病住院病人中醫特別診療服務」亦停止。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社交媒體表示,他在新冠病毒檢測陰性4天後復陽,但他感覺良好。 李顯龍在上月22日首次確診感染新冠病毒,6日後來測結果轉為陰性,今次是他受感染後不到兩周時間再次檢測結果呈陽性。 李顯龍表示,醫生說這是感染後的反彈現象,發生在5%至10%的病例中。雖然與最初的感染相比風險並不高,但仍有傳染性。醫生建議他自我隔離,直到檢測結果呈陰性。
【本報訊】政府將新冠病毒應變級別由「緊急」調低至「戒備」,抗疫專家顧問團同步撤銷。在疫情期間,出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調低應變級別是合適,亦是預期之內;世界衞生組織早前已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本港新冠疫苗接種率高,社區至少八成人曾受感染,部分人甚至已「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已成「風土病」,現時亦輕症多、重症少。
政府日前宣布調低新冠疫情應變級別由「緊急」至「戒備」,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是合適做法,他指出,現時新冠病毒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已大幅減低,與傷風感冒沒有分別,世界各地應對新冠病疫情爆發的社交距離或針對性措施,基本上已全部取消,香港的做法甚至有少少落後了。 何栢良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各方估算超過9成市民應已有混合免疫,現時監察及資訊發放應與其他風土病、呼吸道感染看齊。他說,與疫情相關的每日資訊發放,或對市民心理上有負面影響,取消每日公布對市民是好事。 至於是否需要繼續戴口罩,何栢良說,隨住病毒越變越弱,澳洲及英國也有數據指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併發症風險已大幅下降10倍至20倍,因此應該平衡戴口罩對兒童衍生的負面影響。 他認為,口罩對學生學習及人與人之間交往造成距離,在學校健康的兒童,如本身沒有病徵,毋須戴口罩,幫兒童盡快建立學生之間社交來往,如果有不舒服,到門診、醫院、安老院等,或免疫力低人士到人多地方,可戴口罩,但其他一般兒童成年人,外出毋須戴口罩。
美國財政部向中國和墨西哥17個實體及個人實施制裁,指控他們參與生產假冒的芬太尼(Fentanyl)藥物,並運往
眼睛是「靈魂之窗」,相信大家都明白。但不幸患上青光眼的朋友,他們這扇「窗」所看見的世界,會從周邊角度不知不覺地收窄變暗,視力慢慢只能看見中央部分,到最後視力會永久失去而一去不復返。
【on.cc東網專訊】本港新冠疫情應變級別已由「緊急」調低至「戒備」水平,政府專家顧問團亦已撤銷。曾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今早(31日)表示,疫情期間的一大問題是市民猶豫應否接種疫苗,即使政府和專家呼籲打針的重要,很多市民待第5波疫情首階段
澳門昨日有1名55歲男子因感染新冠病毒離世,他有基礎疾病,沒有接種新冠疫苗。 新冠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又表示,澳門昨日新增520宗新冠感染個案,再多3人需要入住山頂醫院的醫療設施。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處處長梁亦好表示,高峰時期山頂醫院急診室的求診人數由平日的700人上升至1300人,當局建立電子監測預警系統應對,實時監測感染人數、急診就診人數等數據,若系統發出預警訊號,當局會調派人力資源,縮減市民輪候急診的時間,並會總結和分析各種應對高峰措施的成效。
散光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屈光不正現象,比近視或遠視還要普及,倘若散光患者在視力發育階段沒有得到治療,嚴重的散光可導致弱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昨日公布一項研究發現,本港6至8歲的兒童中,每5人便有一人患有中度至嚴重散光,比率高於海外其他城市。研究團隊又發現散光與遺傳息息相關,家長的遺傳成為小朋友患上散光的最大高危因素,若父母雙方均患嚴重散光,子女患散光風險高3倍以上。
【Now新聞台】政府將新冠病毒應變級別,由「緊急」調低至「戒備」,不會再每天公布陽性核酸檢測數字,前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指新冠病毒已是風土病,現時輕症多,重症少,認為做法合理。 新冠疫情持續逾3年,政府應變架構有所調整,跨局或跨部門應變工作由原來行政長官督導,調整為由醫務衞生局負責統籌及策導,應對疫情指導及協調組和抗疫專家顧問團亦同步撤銷。前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特首這個專家組主要因為前幾波疫情嚴峻,找我們見面取意見,隨著病已經變成風土病,輕症多,重症少,所以專家組取消都是預期之內。」醫管局中央指揮委員會緊急應變指揮中心等停止運作,並轉由聯網繼續監察疫情,衞生防護中心將不再每天公布陽性核酸檢測數字及相關死亡個案,改為每周公布。許樹昌:「絕大部分市民在社區根本上是用快測,快測不用呈報,所以即使用核酸呈報,不是看到全面數字,都不是很有意思,現在輕症多,重症少,醫療系統沒有受很大壓力,所以取消公布都是預期之內。」許樹昌指個別專家會在衞生防護中心科學委員會繼續義務工作,他又指香港現時流行XBB變種病毒,即使有免疫逃逸,仍呼籲市民繼續接種疫苗,避免重症。#要聞
當局宣布將新冠應變級別降至「戒備」,並撤銷抗疫專家顧問團。原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電台節目表示,現時新冠患者輕症多、重症少,加上接種疫苗人數增加,已變成風土病,不再需要專家小組,又指出疫情期間最大問題是市民對接種疫苗的猶豫。 許樹昌指近期專家小組已較少開會,在疫情首4波嚴重階段時較多。又指開會時因多參考科學數據及世衞做法,小組內專家意見普遍相近。他又指政府需要顧及多方面因素,如實施停課或居家工作等,均需要詳細考慮。 另外,許樹昌指出小組在2020年曾向政府建議停止舉辦馬拉松賽事,認為決定是絕對正確,指當時仍未有疫苗,在疫情爆發時,不應舉辦大型活動。 許樹昌認為政府及專家在疫苗推出後,已推廣其重要性,但不少市民直至疫情爆發較嚴重的第5波第一階段時,才選擇接種疫苗。認為未來需做好公民教育,提醒市民預防勝於治療。
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證實,兩款新冠口服藥有效減低安老院舍長者超過五成的入院風險,以及降低超過六成半的重症率。 醫學院研究團隊表示,現時病毒較去年研究時出現變種,但兩種藥物依然有效,長者的長期病患在過去一年可能惡化,如果再次感染新冠,醫護人員應盡可能處方口服藥。
【本報訊】本港過去兩年多受新冠肺炎影響,護理學生亦未能如常到各臨床部門等地方實習。明愛專科學院健康科學院修讀護理學(榮譽)學士及普通科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的學生,必須完成臨床實習才能滿足畢業要求,故課程採用模擬病房護理實習,為即將要成為登記護士及註冊護士的同學提供全面訓練。院長陳磊石表示,部分護士學生於疫情後仍未能到醫院實習,部分學生預計「排期」到9月。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數字高企,身邊總有些親友「中招」,幸而現時有新冠口服藥助加快康復。中大醫學院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新冠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和帕克斯洛維德,可以大減院舍長者的入院風險和重症率超過一半。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及醫學數據分析中心主任黃麗虹教授表示,雖然國際研究已證實兩款新冠口服藥的成效,但對象主要為
廣華醫院內科病房一名75歲男病人於上月29日確診帶有耳念珠菌,接受治療期間因自身疾病離世。院方展開追蹤篩查,再發現多一名曾經與該名病人入住同一病房的83歲女病人帶有耳念珠菌,並無感染徵狀,該病人仍然留醫,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醫院會根據既定指引,繼續對病人的緊密接觸者展開追蹤篩查,並加強各項感染控制措施。醫院會繼續緊密監察病人的情況,並已將個案呈報醫管局及衞生防護中心跟進。
廣華醫院新急症室今早7時半啟用,急症室出入口由窩打老道遷至碧街。 有求診的市民表示,輪候時間比以往短。 廣華醫院的新急症室較舊的面積增加近2.6倍,達到6400平方米。除了增加了診症室數目,亦增設感染控制隔離區域,並提供24小時電腦斷層掃描服務等。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證實,新冠口服藥有效減低安老院舍長者的超過五成入院風險,以及降低超過六成半的重症率。 研究團隊收集14617名在去年2至3月期間確診的院舍長者數據,平均年齡83至85歲,當中約三成半長者獲處方莫納皮拉韋,3.3%獲處方帕克斯洛維德,其餘六成人沒有使用口服藥。團隊跟進他們的病程30日,發現服用口服藥的長者,不論哪一種藥物,入院率均下降五成四,服用莫納皮拉韋的患者重症率減少六成半,服食帕克斯洛維德的人士重症率降低八成三。 研究團隊表示,去年收集數據時帕克斯洛維德來港時間比較短,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葉卓風表示,當時帕克斯洛維德使用量比較少,樣本量不足以與莫納皮拉韋比較效用,只能得出患者服用其中一種藥物,都比起不服藥好的結論。學系教授黃麗虹則表示,兩款藥物推出初期,患者和家人關注安全性問題,另一個研究已經證實兩款藥安全性理想,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會很低,過去一年多以來大家的接受程度亦已經提升很多。 老人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馬漢明說,從醫管局15個老人外展團隊的經驗來看,長者服用有關藥物1、2日後症狀很快痊愈。如果私家醫生或家庭醫生在長者出現症狀5日內處方藥物,就能有效減少住院